肱骨近端骨折
解释 收起


    肱骨近端骨折的类型和患者人群各不相同,治疗目标是重建无痛、满意的肩关节功能,这主要通过重建骨的解剖结构和保护软组织完整来达到,治疗因患者和骨折的众多变异因素不同而差异很大。
    肱骨近端由4个解剖部分组成: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和肱骨头。解剖颈是以前骺板的部位,外科颈则位于结节和解剖颈的远端,该区域皮质薄,使其结构薄弱易于骨折。颈干角平均145°,肱骨头相对于纵轴线后倾25°~30°,肩胛带肌和肩袖止点使肱骨近端处于平衡状态,每一个部分的骨折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对骨折块造成变形力,胸大肌通过其在肱骨干的止点对肱骨干施加向前和向内的变形力,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附着于大结节,对肱骨 头施加外旋力,肩袖的完整性比骨质量更重要,尤其是对老年人。骨折时,肱骨头关节部分的位置由保留下来的骨一韧带止点来决定,这些变形力及其带来的骨折块移位使得闭合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复位。
    肱骨头的供血动脉主要来 自旋肱前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动脉来 自腋动脉,旋肱前动脉沿肩胛下肌下缘水平走行向外,于喙肱肌深层通过,到达二头肌腱沟处,并发出一升支,在大结节的水平进入到骨内,在骨内弯曲走行通向后内,供应头部的大部血运。在头内弯曲走行的血管称为弓形动脉,此外,通过大、小结节肌腱附着干骺端的血管以及旋后动脉的分支——后内侧血管,肱骨头也能得到部分血液供应。在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后,上述血管都被损伤,易造成肱骨头坏死。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同样的外力作用于肱骨近端,由于年龄因素以及骨与关节囊韧带结构的强度不同,可发生不同类型的损伤。一般肱骨近端骨折均有明显的外伤史,造成肱骨近端骨折最常见的外伤机制是上肢伸展位摔伤所致。造成骨折的外力多较轻微或为中等强度,而发生骨折的内在因素是骨质疏松。年轻患者遭受严重的外力,可造成严重的损伤,常表现为骨折伴盂肱关节脱位。造成肱骨近端骨折的另一种外伤机制是上臂过度旋转,尤其是在上臂外展位过度旋转时,肱骨上端与肩峰相顶触发生。第三种外伤原因是肩部侧方遭受直接外力所致,可造成肱骨大结节骨折。此外,肿瘤转移性病变,可使骨质破坏,骨强度减弱,遭受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肱骨近端是病理骨折好发部位之一。 
    2.查体要点
    (1)伤后患侧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2)外伤24h后肩胛带区、患侧上肢以及胸廓广泛的瘀斑。
    (3)由于肩部肿胀,局部畸形可不明显。
    (4)主动、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加重,可听到骨擦音。
   
    肱骨近端骨折为肱骨大结节,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接处,位于解剖颈下2~3cm,有臂丛神经、腋血管在内侧经过,因此骨折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预后评价 展开
5 病程和预后 展开
6 最新进展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