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和展望
目前发现的脂蛋白肾病患者中,亚洲人占大多数,以日本人居多。中国自1997年以来报道了6例。
脂蛋白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发现的患者中部分家族史阳性,提示脂蛋白肾病有遗传的可能。患者血脂表现类似于家族性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并且血ApoE明显升高,病理可见到高度扩张的毛细血管腔内大量的脂质沉积,其内含有ApoE成分,所以有学者认为脂蛋白肾病与ApoE有关。
ApoE由299个氨基酸组成,主要为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组成成分。ApoE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或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结合,介导细胞摄取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对血脂的代谢其重要作用。第140~160位氨基酸为受体结合部位,该位置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会改变ApoE受体的结合力,从而影响脂类代谢。ApoE的表型常见有三种,分别为E2、E3和E4,这三种表型的氨基酸序列在112/158位存在多态性;E3 (1 12Cys/158Arg)是最常见的表型,其次为E4(Cys112-to-Arg),E 较少见,并且有4个基因型,分别为E2,(Arg158-to-Cys),E2(Lys146-to-Gin),E2(Arg145-to-cys),E2-Christchurch(Arg136-to-Ser),其中E2,(Arg158-to-Cys)最常见。
有关脂蛋白肾病的发病机制开始集中于ApoE的表型多态性上,因为E2的受体结合能力最差,许多研究发现脂蛋白肾病的患者E2表型发生率最高,但进一步研究显示,表型与传统的基因型分类并不一致,导致发现了一些ApoE的新的基因突变,分别是ApoE Sendai(Arg145-Pro),ApoE2 Kyoto(Arg25-Cys),ApoE Tokyo(Arg141-Leu143-0),ApoE Maebashi(142-144-0),ApoE基因4号外显子54bp的基因缺陷导致18个氨基酸的缺损(Gln156-Gly173-0),这些突变部位集中于ApoE基因第140~160位氨基酸,影响ApoE与受体的结合力,从而影响脂质代谢。ApoE Sendai(Arg145-Pro)是最早报道的突变,已在数个无血缘关系的脂蛋白。肾病患者中发现。新近的研究将ApoE Sendai基因转染到ApoE基因缺失的小鼠中,使小鼠患脂蛋白肾病,证实了该突变可导致脂蛋白肾病。
突变的ApoE如何引起脂蛋白肾病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推测突变改变了ApoE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含有该变异ApoE的脂蛋白易于在肾小球集聚;或可能因该变异的脂蛋白可通过原位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相互作用,形成肾小球内脂蛋白聚集物。目前,有一些实验研究证实ApoE Sendai LDL与肝素结合力正常,而与LDL受体的结合力下降,因此,可与肾小球的基质蛋白及细胞表面蛋白相互作用,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含ApoE Sendai脂蛋白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