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
解释 收起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类型。本病在欧美常见,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986~1988年35个国家每10万人口本病年死亡率以瑞典和爱尔兰最高,男性分别为253.4和236.2,女性分别为154.7和143.6;我国和韩国居末,男性分别为15.0和5.3,女性分别为11.7和3.4。美国每年约有8O万人发生心肌梗死,45万人再梗死。在我国本病远不如欧美多见,2O世纪7O和8O年代北京、河北、哈尔滨、黑龙江、上海、广州等省市年发病率仅0.2‰~0.6‰ ,其中以华北地区最高。8O年代北京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为64.01/10万人口,90年代增至男性169/1O万人口,女性96/1O万人口。北京16所(后增至28所)医院年收住院的AMI病例数,1991年为1972年的 2.47倍;上海1O所医院的病例数1989年为1970年的3.84倍,显示本病在国内也在增多。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实验检查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预防 展开
6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7 并发症 展开
8 病程和预后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