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 ( Splenic rupture )
解释 收起

    脾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splenic rupture)占20%~40 %,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有慢性病理改变(如血吸虫病、疟疾、淋巴瘤等)的脾更易破裂。按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三种。前两种因被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故临床上并无明显内出血征象而不易被发现,可形成血肿而最终被吸收。但血肿(特别是被膜下血肿)在某些微弱外力的影响下,可以突然转为真性破裂,导致诊治中措手不及的局面。临床所见脾破裂,约85%是真性破裂。破裂部位较多见于脾上极及膈面,有时在裂口对应部位有下位肋骨骨折存在。破裂如发生在脏面,尤其是邻近脾门者,有撕裂脾蒂的可能。若出现此种情况,出血量往往很大,病人可迅速发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已致死亡。脾损伤分型和分级迄今尚未达成统一标准。我国(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天津,2000年)制订的
    Ⅳ级分级法为:
    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
    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cm,深度>1.0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累;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IV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注意到脾切除术后的病人,主要是婴幼儿,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甚至可发生以肺炎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的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而致死。随着对脾功能认识的深化,在坚持“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第二”的原则下,尽量保留脾的原则(特别是儿童)已被多数外科医生接受。
    脾是腹腔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脾破裂是指外伤后导致脾的完整性破坏。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Splenic rupture)占20%~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按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三种。临床所见脾破裂,约85%是真性破裂,破裂部位较多见于脾上极及膈面。
脾破裂分级标准
    第六届全国脾外科学术学术研讨会(天津,2000年)的脾脏损伤分级法:
    I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
   
    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cm,深度>1.0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累。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
   
    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3 诊断标准 展开
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5 诊断依据 展开
6 相关课件 展开
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