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是足部较常见的骨折,由于第1跖骨最粗大,发生骨折的机会相对较少,第2~4跖骨发生骨折的机会相对较多,第5跖骨基底部由于是松质骨,多因腓骨短肌的猛烈收缩而发生撕脱性骨折。跖骨骨折多为重物打击足背、碾压足部及足内翻扭伤引起,少数情况下,由于长期积累性劳损而致第2或第3跖骨干的疲劳性骨折。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有明确的足部外伤史,伤后足部肿胀、疼痛、淤血、瘀斑。 2.查体要点 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足部的短缩畸形,负重时疼痛加重,不能行走。
足的正位、侧位和斜位X线检查是必需的,以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移位的程度。
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足背部肿胀,足尖负重障碍和用肿胀。 2.跖骨行军骨折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局部痛、压痛、骨折线,后期则有骨膜增生反应改变。 分型: ①跖骨头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前方骨折:较前者为多,骨折后头部易向跖侧移位,需复位处理。 ③跖骨干骨折:亦多因外力撞击或挤压所致,多见,常多根跖骨同时发生。 ④跖骨基底部骨折:可因直接暴力或足部骨折,90%以上是由于骨折:又称之为行军骨折(图2)。由于重复的、超负荷的压应力作用于足的纵弓处形成骨折。第2及第3跖骨受力最大,而其骨骼强度却又不如第一跖骨坚韧,因此易在此处出现骨折。
治疗 1.保守治疗 大多数的跖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尤其是第l和第5跖骨骨折的治疗更是如此。对于无移位的跖骨骨折,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对于有移位的跖骨骨折,可行手法复位,复位后仍可用石膏固定,须注意足弓的塑形。 2.手术治疗 如手法整复失败,则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方法包括克氏针内固定、小型接骨板螺钉固定、克氏针横行固定于邻近的跖骨等。治疗上应力求恢复解剖轴线,多发性骨折往往足部肿胀严重,单纯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不能缓解肿胀时,应及时进行足背横韧带及深筋膜的切开减压。
跖骨骨折在足部跖骨骨折。一般预后良好,但跖骨干的横形骨折,不愈合率可达67%。
预后评价 跖骨骨折在足部跖骨骨折。一般预后良好,但跖骨干的横形骨折,不愈合率可达67%。
实验室检查: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负重试验表明,重力的分布在前足有6个负重接触点,第 1跖骨(2个籽骨)承担了1/3 的载荷,第 2、3、4、5跖骨各承担1/6的载荷,治疗的重点在于保持前足重力分布的对称性。
(1)有足部外伤史,中足的疼痛、疼痛加重。 (3)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 诊断流程 诊断流程(图4—74)
骨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
| 胰酶 |葡萄糖 |胃蛋白酶 |
| 谷氨酸 |丝氨酸 |甘氨酸 |羟脯氨酸 |血清运铁蛋白 |氨基酸测定 |
| 残株型骨折 |大腿局部肿胀变形 |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 |足跟步行 |足趾屈曲挛缩 |
出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