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
解释 收起

【解剖及生理概要】
郑连杰(大连医科大学)
张光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描述为:">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体构成。胫骨远端内侧突出部分为内踝,后缘呈唇状突起为后踝,腓骨远端突出部分为外踝。外踝与内踝不在同一冠状面上,较内踝略偏后,外踝远端较内踝远端和后方低1cm左右。由内踝、外踝和胫骨下端关节面构成踝穴,包容距骨体。距骨体前方较宽,后方略窄,使踝关节背屈时,距骨体与踝穴适应性好,踝关节较稳定;在跖屈时,使距骨体与踝穴的间隙增大,因而活动度亦增大,使踝关节相对不稳定,这是踝关节在跖屈位容易发生骨折的解剖因素。与踝穴共同构成关节的距骨滑车其关节面约有2/3与胫骨下端关节面接触,是人体负重的主要关节之一。在负重中期,关节面承受的压应力约为体重的2倍;在负重后期则可达5倍,这也是踝关节容易受伤、发生退变性关节炎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以足外缘与小腿垂直为中立位0°,踝关节有背屈20°~30°,跖屈45°~50°的活动度。踝关节的内翻及外翻活动主要发生在距下关节,内翻30°,外翻30°~35°(图64-39)。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诊断依据 展开
5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