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受血者可能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可能较轻,也可能极为严重,甚至威胁生命。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为即发反应,发生在输血24小时后甚至数日的输血反应为迟发反应。即发反应包括急性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血容量超负荷等。迟发反应包括感染、慢性溶血反应、电解质失衡、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1.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反应主要为ABO血型系统不合所致的血管内溶血,迟发性溶血反应主要为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血管外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常于输血开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发热反应 较常见,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热原性反应、免疫性反应和细菌污染等。 3.发热、恶心、休克等。 4.其他 一次过量输血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左心衰竭、肺淤血等循环超负荷反应;大量输人枸橼酸钠(ACD)抗凝血或血浆,会使血浆游离钙降低;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为少见的反应,以急性缺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
1.根据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的相关表现,可以很快作出诊断。 2.急性溶血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
1.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对仅出现轻微输血反应如单纯荨麻疹者,可先减慢输血速度观察),并严密观察体温、生命体征,给氧。 2.溶血反应 观察尿色、尿量和出血倾向,尽快补充血容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按病情需要输足量同型血及新鲜血浆。对严重溶血反应,重点是防治休克、肾衰竭、DIC等并发症。 3.发热反应 查明原因,必要时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及时补液。若发热为免疫因素所致,可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5mg。 4.输血反应的早期症状可能无特征性,在输血过程中,特别是最初30分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等,及时发现任何输血反应的征兆。 5.一旦怀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核对血袋标签、受血者的姓名、身份及血型,通知血库复核,抽取血样重新配血。 6.当必须较大量输库存血时,应适当补充钙剂,如每升枸橼酸盐血约加10% 葡萄糖酸钙10ml。 7.成分输血有利于减少输血反应。
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急性肾衰竭 | 呼吸困难 | 出血 | 胸痛 | 黄疸 | 发热 | 腰痛 | 休克 | 麻疹 | 头痛 | 水肿
| 磷酸二氢钠 |
| 儿茶酚胺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