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面裂的治疗原则
(1)一般原则:对有面裂的患儿,都应对其颜面部做详细的检查,特别是参照Tisser分类法中的颅骨畸形与颜面畸形类型中的对应关系一一检查,如此才不致于遗漏重要的畸形部位,并在全面考虑畸形部位软、硬组织特点和严重程度后制定其治疗计划。
治疗时间安排的原则是先治疗对患儿生命和功能有严重影响的畸形,如面裂伴有下眼睑缺失时,眼球失去保护,易并发
角膜炎,甚至有失明的危险,故首先应恢复重建眼睑的形态。对生命和功能影响不大的畸形可待患儿
生长发育一段时间,使可利用修复的组织增加后再实施。同时有软硬组织缺损时,应首先进行恢复软组织形态的手术,硬组织手术延迟进行。
(2)软组织畸形的整复原则:尽早松解和延长对组织和器官有牵拉的纤维组织带,如延伸至上中切牙间的系带,上唇系带的折叠、舌系带过短等。切除沿裂隙分布的瘢痕组织,使裂隙两侧的
肌肉组织能对位缝合。封闭裂隙的软组织瓣的方法,多采用系列Z形设计,要求既不影响正常的解剖结构,又能复位移位组织形态。组织瓣的缝合尽量避免有较大的张力。对软组织畸形的最终整复,需待在对硬组织整复的基础上通过二期整复的方法而获得,故初期对软组织的修复术应考虑到二期整复术创造条件,如尽量保存而不随意牺牲组织等。
(3)硬组织畸形的整复原则:畸形程度轻者,其上颌骨一般具有正常的发展潜力,故对骨修复重建的手术可延迟至尖牙牙根形成到1/3v1/2时进行,以免影响颌面部的正常
生长发育。相反,畸形程度较重者,其上颌骨已无正常生长的潜力,故手术可提早进行。对牙槽突、上颌骨、眶缘、眶底和梨状孔边缘的骨缺损的修复必须用
骨移植,并加以稳妥的固定方法方能完成。方法可分为将植骨块充填于裂隙区或贴附于发育不全的上颌骨表面等。
2.面裂的修复方法
①上唇不完全正中裂成形术:
A.倒V成形术:在裂隙两侧,从鼻小柱基部至唇红对称性设计成倒V形,切开对缝后,延长上唇的高度,如图2所示。
B.延长鼻小柱的正中
唇裂成形术:遇鼻小柱较短的病例,在正中
唇裂两侧设计成叉形皮瓣,待按图3所示设计切开后,修复鼻耄软骨的分离畸形,延长鼻小柱,修复上
唇裂隙。
②上唇正中裂伴鼻裂的成形术:
A.鼻背V-Y成形术:适用于鼻背有轻度隐裂或变短的上唇不完全性正中裂。在鼻背上设计一类向上的倒V形皮瓣,矫正鼻耄软骨分离畸形后,利用V-Y成形原理,将V形皮瓣向鼻尖方向推进,延长鼻背的长度,同时沿裂隙作切口修复上唇正中裂,如图4所示。
B.Francesconi成形术:适用于鼻尖分离,鼻尖沟状裂隙明显的病例。在切除棱形鼻尖、鼻背
皮肤后,施以鼻耄软骨畸形矫正复位术,同时在上唇,按类似于LeMesurier矩形瓣的设计修复正中
唇裂,如图5所示。
③伴人中缺损的上唇正中裂的修复:Lindemann和Gillies曾分别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法(图6,7),修复伴人中缺失的正中
唇裂。
在图6中,沿avb,a?vb?画线,弧形切口
皮肤及肌层,沿bvc,b?vc?切口在骨膜上向两侧进行潜行剥离、旋转,修复上
唇裂隙。
④下唇正中裂的修复:伴有下颌骨正中缺损时,应先行
骨移植修复重建下颌骨的连续性,有舌系带过短症时,也应前期或同期矫正延长。下唇切口一般设计成小的三角瓣,同时应修复下唇
肌肉的完整性,如图8所示。
(2)面斜裂的修复方法:
①Z成形术:适用于不完全性面斜裂。如图9所示,沿内眦至鼻耄外侧缘设计Z成形切口,同时切除上唇至鼻耄外侧缘的裂隙组织,用颊部皮瓣修复缺损。伴有下眼睑缺损时,沿外考的结膜缘作V形切开,创缘相对缝合。
伴有内眦明显下移时,还可以内眦上方转一小的皮瓣予以矫正,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病例的裂隙状况,设计1个或多个旋转皮瓣修复,如图10所示。
②颊部皮瓣旋转成形术:沿裂隙两侧作切口,并将裂缘
皮肤考转向口腔侧相对缝合作衬里。在裂隙外侧再设计一大的颊部
皮肤
肌肉瓣,旋转覆盖裂隙区创面,如图11所示。
③面斜裂的植骨成形术:当裂隙范围较大,眶底骨壁缺损较多,骨缺损涉及到眶下孔,上颌骨前壁,眼球向裂隙移位坠入时,应实行
骨移植修复术。植骨范围包括齿槽突裂至眶下板区,同时配以唇颊部软组织瓣的设计,如图12所示。
(3)面横裂的修复方法:
①Z成形术:如图13所示,以上、下唇中点距健侧口角的距离作依据,在患侧上、下唇唇红与
皮肤交界线上定x与x?点,面横裂的末点定y点。沿裂隙方向,在上、下唇上分别设计a、b两瓣。先按患侧唇红与
皮肤交界嵴切开
皮肤层,并考转向口腔侧作衬里,再潜行在皮下分离出口轮匝肌,并做肌成形术,最后,上、下唇皮瓣交叉换位缝合。对上、下唇皮瓣方向的设计也可与图示方向相反。
②连续Z成形术:适用于裂隙较长的病例,其定点设计原则与Z成形术相同,如图14所示。
有时,裂隙向后已波及至耳垂,或呈隐裂,则还需在颊部设计大的Z形皮瓣进行修复,同时再配以口角处小的Z形皮瓣成形术,如图1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