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较多见,占全身肿块的3%~4%。颈部肿块为一临床体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表象。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内科、外科、儿科、血液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等,易误诊误治,产生严重后果。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首先要系统地有步骤地询问病史。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情况及病程。
2.起病时是否伴有疼痛、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
3.在整个病程中是否有过突然增大或缩小的趋势,突然增大或缩小与何种因素有关。
4.有无耳、鼻、咽喉、口腔、视力、吞咽、呼吸、食欲、体重、易怒怕热等局部和全身系统方面的症状。
5.有无手术史、放射治疗史或皮肤黑色素痣的烧灼史。
6.就病程而言,Skandalakis(1960)提出所谓的“七字律”,即7天者为炎性,7个月者为肿瘤,7年者为先天性。这对于鉴别急性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划出了粗略的轮廓。当然不能机械地套用“七字律”,而应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考虑。如先天性疾病,多自幼开始,大部分为囊肿样或瘘管性肿物。肿瘤一般为无痛性逐渐长大的肿物。转移性癌多有原发灶的病史等。
(二)查体要点
1.颈部检查 患者一般取坐位,有时也可取卧位。领扣及上部衣扣应解开,充分暴露全颈部及上胸部,以便进行颈部视诊、触诊、听诊等检查。
(1)视诊:注意肿块部位、大小、颈部不对称情况;颈部肿块表面颜色,有无肿胀、瘘管;有无搏动,颈部运动是否受限,喉结是否移位等。有时仅通过视诊就可对颈部肿块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如甲状腺肿块位居气管旁的甲状腺部位,随吞咽而上下活动,甲状舌管囊肿于伸舌时内陷,颈动脉瘤有可见的搏动等。
(2)触诊:检查者视情况坐于患者前或立于患者后,应以手指掌面作轻柔而稳健的旋转动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由浅至深。对各三角区一个不漏地进行系统的触诊。触及肿块时,应注意其部位、深浅度、形状、大小、数目、分散还是融合、质地(硬或软、实性或囊性)、光滑还是凹凸不平、有无压痛、是否活动、有无搏动或震颤、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如何。有时须用双手进行检查,或一手在颈外,一手伸人口内压迫口底或咽侧壁,进行双合诊。双合诊检查对诊断咽旁隙神经鞘瘤、混合瘤(有:颐部肿块表现者)、颌下及颏下间隙肿瘤尤为重要。
(3)听诊:主要用于检查
①甲状腺肿。包括毒性药性或增殖性甲状腺肿,因腺体内血运明显增加,可在整个甲状腺部位听到相当持续的杂音,心脏收缩期加重。但需与有时可在颈部血管区听到的收缩期杂音以及刚好在锁骨上听到的生理性静脉杂音鉴别。
② 血管瘤。包括动脉瘤、颈动脉体瘤、蔓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如颈动脉三角区的颈动脉体瘤除有传导性搏动外,尚可在肿块处听到明显的血管杂音。颈动脉瘤除在颈动脉行程的某一部位触及一扩展性搏动肿块及相应的震颤外,也可听到明显的血管杂音。
③颈外呈现肿块的下咽食管憩室及喉气囊肿,可分别于吞咽时闻及气过水声以及作Valsalva动作时的气流声。
2.耳鼻咽喉检查 鼻咽、口咽、喉咽及喉部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颈部,特别是鼻咽癌往往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所以必须详细进行耳鼻咽喉及口腔检查。
3.全身检查 一些全身性疾病可出现颈部肿块,故全身系统检查,如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腋窝、腹股沟淋巴结)的触诊,胸腹腔的体格检查等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