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又称汉森病(Hansen’S disease),是有史以来就有记载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肤变形、外周神经受损和畸残为特点。麻风病是由(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引起的,潜伏期很长,难以早期诊断。麻风杆菌是一种细胞内、抗酸、革兰染色阳性杆菌。麻风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至40年不等,结核样型麻风(TT)平均为4年,瘤型麻风(LL)平均为10年。麻风病有三种类型:结核样型、瘤型和界线类,后者又有亚型。现在认为麻风病是一种病谱性疾病,患者病情随着其免疫力变化而变化。尚不清楚麻风病究竟是如何传播的,目前认为麻风杆菌是通过飞沫、痰液,通过呼吸传播或接触传播,经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人未感染者。偶尔或短期接触并不传播此病。绝大多数接触麻风杆菌的人并不患病,因为其免疫系统成功抵抗了感染。
诊断思路
(一)病史特点
麻风病的症状主要有
三:皮肤损害,感觉麻木、肌肉无力。
1.皮肤损害皮损区域肤色比患者的正常肤色浅,皮损区域的热觉、触觉、痛觉减低。
2.感觉麻木手、上肢、脚或下肢感觉麻木或缺如。
3.肌无力因为麻风杆菌殖很慢,患者的症状往往在感染至少1年后、平均为5~7年才出现。患者的症状常常很轻,以至于往往到皮损出现后才意识到。90% 的患者常常在皮损出现前几年就开始有麻木感了。麻风病主要影响皮肤和周围神经。皮肤受累产生皮疹和bumps,周围神经受累造成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和肌肉无力。首先是肢端温觉丧失,其次是触觉丧失,再次是痛觉,最后是深压觉丧失。在手、足特别明显。症状开始出现后,疾病缓慢进展。
麻风病根据皮损的类型和数目分为三种类型:结核样型(tuberculoid)、瘤型(1epromatous)和界线类(borderline)。
在结核样型麻风,皮疹出现,组成一个或扁平的、有点白色的区域,该区域感觉麻木,因为细菌损害了下面的神经。
在瘤型麻风,出现许多小的丘疹或较大的、大小不
一、形态不一的高起的皮损。比结核样型麻风有更多的区域呈现麻木感,某些肌群可出现无力。
界线类麻风兼有结核样型麻风和瘤型麻风的特点。如果不治疗,界线类麻风可能好转为像结核样型麻风那样,或恶化为瘤型麻风那样。
麻风病最严重的症状是周围神经被感染所致。它引起患者触觉退化、痛温觉丧失。周围神经受损者对烧灼、切割等伤害无意识痛楚。周围神经受损可能最终导致手指、脚趾残缺。周围神经受损也可以引起肌无力,造成“爪形手”和垂足畸形。皮肤感染可以造成局部肿胀,后者可能导致面部毁形。
麻风病患者可以有足跖疼痛、慢性鼻塞乃至鼻塌陷或鼻毁形。眼损害可致盲。男性瘤型麻风患者有勃起障碍和不育,因为睾丸感染可以减少精子数目。
在未经治疗甚至经过治疗的患者,机体免疫应答可以产生炎症反应,后者包括发热,皮肤、周围神经的炎症,以及较少见的淋巴结、关节、肾脏、肝脏、眼、睾丸的炎症。
(二)检查要点
主要检查三个区域的体征:皮肤损害、神经损害和眼损害。
1.皮肤损害判断皮损的数目和分布。常见的最初皮损是色素减退性斑片,边缘稍隆起。也常见斑块。皮损可以伴或不伴感觉减退。界线类皮损常常位于臀部。
2.神经损害评估感觉减退的区域(温觉、轻触觉、针刺痛觉和无汗区域),尤其是支配躯干神经的区域和皮神经区域。最常见受累的神经是胫后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眶上神经等。除了感觉丧失外,可以有僵硬和运动受限。
3.眼损害是最常见的面部损害。兔眼(眼睑不能闭合)常见于瘤型麻风晚期,是由于第七对颅神经受累所致。第二对颅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受累可以造成眼睑外翻、眼干燥和不能眨眼。
(三)诊断步骤
诊断流程见图8—12。
麻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可以根据下列3项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
(1)色素减退性斑片或红色斑片,伴有明确的感觉丧失。
(2)周围神经粗大。
(3)皮损组织液涂片或活检呈查见抗酸杆菌。
麻风病可以分为多菌型麻风和少菌型麻风。少菌型麻风包括未定类、结核样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肤组织液涂片查菌阴性。多菌型麻风包括瘤型、界线类偏瘤型、中间界线类,皮肤组织液涂片查菌阳性。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眼、面、手、足的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