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她更要保护她才能「肠」相厮守 大肠癌的预防及筛检

来源: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作者: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时间:2023-04-07 阅读:2583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大肠癌连续14年蝉联国人10大好发癌症之第一名,根据最新卫福部统计,108年罹患大肠癌人数为17,302,标准化发生率为42.9,表示台湾每半时就有1人被宣告罹患大肠癌,且这时间也逐年缩短中,其实大肠癌的发生不只因为国人人口老化,最大原因还是跟生活形态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例如健康饮食、生活作息、运动习惯等等…………。

 

◎大肠癌常见成因

    大肠直肠癌大部分是由瘜肉演变而来,而瘜肉演变成大肠癌,需要约5~10年的时间。且大肠癌初期通常没有什么症状,如有症状通常已经是中晚期或末期了,因此特别提醒国人一定要定期筛检,早期发现及早治疗,不只五年存活率高,治愈率也很高。

    其实大肠癌就是跟瘜肉有关系密切,瘜肉包括:增生性瘜肉、低恶性度腺瘤、中恶性度腺瘤、高恶性度腺瘤。一般而言,增生性瘜肉变成癌症的机率微乎其微,一般的腺性瘜肉癌变的机会为5~10%,必须提早发现加以切除,尤其是有家族大肠瘜肉症的病人,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高达100%。所以家族史有大肠癌或腺性瘜肉,都是罹患大肠癌的高危险群。大肠癌的成因其实除了家族史之外,生活形态也有息息相关:

ü 家族病史:一等亲内有大肠癌,罹癌率为一般人的2~4倍

ü 好发年龄:50岁上大肠癌病友战87%

ü 饮食习惯:高温烹调、高脂肪、低纤维、缺钙、缺叶酸

ü 生活习惯: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

ü 大肠瘜肉:95%大肠癌来自大肠瘜肉癌化

 

不一样的症状告诉你「肠」镜人在哪里

大肠直肠癌的症状常常和肿瘤的生长情形及位置有关,约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肠直肠癌发生在近端结肠的位置,约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发生在远端结肠、直肠的位置。

发生在远端左侧位置的大肠癌,其症状包括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新发生的便秘或腹泻、大便变细小和腹痛等症状,以上的症状可能是因为慢性或急性大肠阻塞所导致。

发生在近端右侧位置的大肠癌,其症状则以疲倦、贫血相关症状、腹泻、腹部肿块等。

发生在直肠位置的癌症称之为直肠癌,其症状包括排便急迫感、里急后重感、排便时会带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状如会阴处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状和阴道瘘管等。

较晚期的大肠直肠癌,其症状包括疲倦、厌食、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癌症的进展和转移部位有关。黄疸和右上腹痛可能表示有肝脏的转移侵犯,腹胀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有腹水或右侧大肠肿块,背部疼痛可能是癌症转移至骨头或腹部主动脉旁的淋巴结所导致,咳嗽和肋膜积水则可能有肺部的转移。

 

追捕瘜肉小子先潜后镜

    大肠癌的病人里,约有20%与遗传、基因有关,其余的80%则是跟肥胖、生活型态不佳、低纤高脂的饮食、老化等后天因素有关。目前关于大肠直肠癌筛检的指引有很多不同的建议,但一般建议分别针对不同风险族群的人有不同筛检建议,其图表如下:

 

风险类别

危险群种类

建议筛检方式

开始年龄

一般危险群

无任何症状之民众

每年粪便潜血检查及5年一次大肠镜检查

50岁

经常摄取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食物或久坐不动、嗜烟酒者

40岁

中度危险群

一等亲曾罹患结肠癌或瘜肉

3年至5年一次大肠镜检查

40岁

一等亲友2人以上有癌症

40岁

曾有瘜肉、大肠腺瘤

-

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者

-

高度危险群

家族性大肠瘜肉症

1年至2年一次大肠钡剂摄影或大肠镜检查

青少年

发炎性肠疾病、有十年以上病史

(包括克隆氏症及溃疡性大肠炎)

30岁

   

    一般来说,大肠癌筛检方式,可以先做粪便潜血检查开始,如果阳性反应,再用大肠镜做进一步的判断,来研判是由于瘜肉或是大肠癌,且瘜肉或是大肠癌只能透过大肠镜检查才知道。大部分的瘜肉长大到大于1公分或在较晚期时才会出现症状,但现在透过细微的大肠镜摄影,医生可以从肠胃内部直接观察并处理瘜肉的发生。

研究也证实,定期的粪便潜血检查和大肠镜检都能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理由主要有两个:它们都有能力在早期找出潜藏的癌变或瘜肉。所以老实说,两个方法都是很好的,然而就算不属于危险族群的民众,也建议50岁以上每两年筛检一次,政府现在也补助50至74岁民众每两年一次,免费的粪便潜血检查。大肠癌的早期治疗,存活率非常高,因此鼓励做定期筛检,绝对是有效预防大肠癌的方式之一。

 

大肠癌筛检工具比较

筛检工具

粪便潜血检查

大肠镜检查

特色

可检测出粪便中肉眼无法看出的少量出血,借以判断肠道是否有出血

可看完整大肠内是否有肿瘤或瘜肉,也可以同步切除瘜肉

优点

简单、费用便宜

准确度高(95%以上)

建议

50~74,国健署提供每2年免费筛检

50岁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肠镜,有瘜肉或是大肠癌家族病史,更应提前至40岁

 

预防胜于治疗,大肠癌免惊

    癌症恶魔藏在细节中,不论饮食、生活环境,都隐藏有癌症风险,其实30%~50%的癌症发生是可避免的,台湾癌症基金会长期推广「全民练5功.防癌就轻松」的防癌好习惯运动,就能降低60~70%的罹癌风险,远离癌症的威胁。

1.蔬果彩虹579:蔬果中含有的防癌抗癌物质「植化素」,存在于五颜六色的蔬果中,民众应遵守「蔬果彩虹579」的饮食原则,多色且足量的摄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儿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

2.规律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每周从事150分钟以上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包括大肠癌、乳癌、子宫内膜癌、胰脏癌、肾脏癌的发生。

3.体重控制:研究显示,体重若超过个人理想体重的40%,男性罹癌风险将增加33%、女性则增加55%。维持体重必须控制身体质量指数(BMI)18.5~24间,或是以男性腰围不超过90公分、女性不超过80公分为基准。

4.远离烟槟:国民健康署指出,嚼槟榔可能引发口腔、咽、喉与食道的癌症;研究发现大约有30%癌症的死亡和抽烟有关,不只吸烟者本身有健康风险,二手烟也一样危害健康。

5.定期筛检:对自己身体进行健康盘点是早期发现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国人常见大肠癌、口腔癌、乳癌、子宫颈癌等4大癌症免费筛检,符合筛检条件的民众可就近至健康中心、卫生所、诊所、医院进行检查。

文/赖基铭教授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
万芳医院癌症中心顾问医师
https://elearning.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4395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