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3年4月21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诊疗指南发布会在广州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屹教授做客名医功夫茶,解读《2023 CSCO结直肠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影像诊断部分更新亮点,谈谈结直肠癌影像诊断最新研究进展、未来发展方向。对于“近期结直肠癌影像诊断领域代表性进展”这一话题,王屹教授提及影像科与临床多学科科室的合作,也就是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MDT理念在医学实践中的深入都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显而易见的,虽然医学影像诊断相关技术、设备并没有发生飞跃性的进步,但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从影像特征的认识以及如何为临床解决问题等方面来看,MDT理念带给结直肠癌影像诊断的影响是显著的。王屹教授指出,临床上一般通过影像对结直肠癌的分期和风险度进行判断,从而进行治疗分层,使后续诊疗有据可依,继而为不同病人进行有效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
除此之外,王屹教授表示:结直肠癌影像诊断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理念问题,更是认知问题。以往结直肠癌影像评价准确性并不高,然而随着认知度的提升,评价准确性也逐渐增加。本年CSCO指南更新中也特别提出了某些方法,如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影像诊断标准,这对于结直肠癌治疗效果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
王教授提到,本次CSCO指南年会各个癌种指南更新中,只有结直肠癌类别进行了影像部分的更新,这是源于结直肠癌影像部分更新要点的丰富性。“我们认为今年影像部分指南更新的细节有必要向广大临床、影像医生着力介绍,本次发布会上先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随后我们也会在各地巡讲,传播新概念、新观点。”以下王教授为大家整理了本次指南更新的三大要点。把既往临床研究证据中较为常见的直肠癌环周切缘(CRM)这一手术、病理概念,转化为直肠癌已经侵犯直肠的系膜筋膜(MRF),这一影像可及、可见的概念。本次指南更新把直肠癌原发病灶、直肠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及EMVI与MRF的距离≤1mmh作为安全手术切面的评判标准。此外,如果在新辅助治疗之后安全手术切面不足,则需要把切面改变为安全手术切面,以降低患者的病理阳性率,从而降低局部复发率。这一细节的改变也是基于既往几年研究证据的充分证实。王屹教授提到,直肠癌综合治疗内容广泛,包括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等。在结束直肠癌综合治疗以后,需要评价其治疗效果。而本次指南新增直肠癌新辅助疗效评价标准,其影像基本诊断内容包括治疗前基线检查、治疗后手术前以及临床完全缓解(cCR)。此外,王教授还提到本次指南其他部分的更新,比如直肠癌临床T分期:T4a、T4b下段直肠癌的T分期统一;直肠癌临床N分期:增加淋巴结位置注释、增加侧方淋巴结概念注释;引入癌结节(TD)概念等。王教授认为影像科需与临床深入合作,影像方面的研究如果没有临床意义,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影像研究必须以临床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影像方面的研究也有自己特点,即其与人工智能关系极为紧密。王屹教授表明,她的团队已经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5年以上研究,其研究方向目前主要深入病理分析层面。本次指南当中提到了影像组学对临床完全缓解的判断问题,以及对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实际上影像组学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但它不同于目前被我们熟知且广泛使用,数量级上亿的人脸识别模式,医学影像数量级别较少,单中心研究为千、百数量级。与此同时,多中心研究正面临着数据一致化、归一化等技术难点。影像组学面临技术难点和攻坚的关键点很多,目前王教授及其团队正在深度钻研神经网络,使其更具有可解释性、可及性,同时具有临床意义。“从工学或者数学的角度搭建神经网络,并转化成跟医学合作的平台,这其实也是另外一种MDT模式。”王教授如是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放射科
中华放射学会腹部学组 委员
CSCO结直肠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CSCO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CSCO 肿瘤新药研发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影像诊断学组 副组长
北京放射学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结直肠癌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 肝转移诊疗组 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结直肠疾病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消化道专业委员会 委员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