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系统解剖(图文)

来源:影像园作者:hyc3140时间:2009-02-03 阅读:21986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鼓室的内侧,埋藏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由迂曲复杂的管道组成。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是颞骨岩部内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密闭的膜性囊管。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8QF影像园XCTMR.com
8QF影像园XCTMR.com
骨迷路示意图
8QF影像园XCTMR.com
    (一)骨迷路8QF影像园XCTMR.com
    骨迷路由前内向后外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三部分,它们相互连通。8QF影像园XCTMR.com
    1. 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为3个半环形骨性小管,相互垂直。根据它们的位置,分别称为前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都有2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都有一个骨脚在接近前庭处膨大,称骨壶腹。8QF影像园XCTMR.com
    2. 前庭  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近似椭圆形的腔室,前部较窄通耳蜗;后部较宽,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8QF影像园XCTMR.com
    3. 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内前方,形如蜗牛壳,由蜗轴和环绕其外周的蜗螺旋管构成。耳蜗的顶端称蜗顶,蜗顶到蜗底之间的锥体形骨质为蜗轴,其内有蜗神经和血管穿行。8QF影像园XCTMR.com
    蜗螺旋管是中空的螺旋状骨管,围绕蜗轴旋转两圈半终止于窝顶。自蜗轴向蜗螺旋管内伸出一螺旋状骨板,称骨螺旋板,其游离缘借蜗管附着于蜗螺旋管的外侧壁。骨螺旋板和蜗管将蜗螺旋管完全分隔成上、下两部。上部的管腔称前庭阶;下部的管腔称鼓阶。前庭阶与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 8QF影像园XCTMR.com
    (二)膜迷路8QF影像园XCTMR.com
    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由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连通。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蜗管位于耳蜗的蜗螺旋管内。8QF影像园XCTMR.com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8QF影像园XCTMR.com
膜迷路示意图
8QF影像园XCTMR.com
    1. 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套于同名骨半规管内,分别称前、后、外膜半规管。各膜半规管也有相应的膨大部分,称为膜壶腹。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8QF影像园XCTMR.com
    2. 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和球囊是前庭内两个相互连通的膜性小囊。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壁内各有一斑状隆起,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8QF影像园XCTMR.com
    3. 蜗管  蜗管位于蜗螺旋管内,介于骨螺旋板和蜗螺旋管外侧壁之间。一端在前庭内借细管与球囊相连;另一端至蜗顶,为盲端。在横断面上,蜗管呈三角形。其上壁为前庭壁,又称前庭膜;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下壁为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其上有突向蜗管的隆起,称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8QF影像园XCTMR.com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8QF影像园XCTMR.com
耳蜗示意图
8QF影像园XCTMR.com
[ 全屏欣赏 ]8QF影像园XCTMR.com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来自:掌上医讯App)

  • 刘刘  发表于:2015-10-16 16:14
  • 我太需要这个科,棒棒哒
  •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