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
Q:外固定的理想要求是什么?
A:1、能有效地稳定损伤局部,消除不利损伤修复的有害因素;2、在保证固定作用可靠的前提下,允许患肢肌肉与关节有较大范围的活动度;3、能根据患肢肿胀变化,及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以保证其固定效能;4、外固定对肢体软组织及血运应基本无影响。
壹
夹板固定
1、夹板的材料性能
(1)可塑性:可弯曲成各种形状,以适应肢体各部位的外形及生理弧度。
(2)韧性:具备足够的支持力,固定过程中不致弯曲劈裂或折断。
(3)弹性:能适应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肢体内部压力变化,发挥持续均衡加压的作用。
(4)易透性:能被x线穿透,便于复查。
(5)吸附性及通透性:便于体表汗液散发及皮肤散热,不致发生皮炎和毛囊炎。
(6)质地宜轻:不额外增加肢体的重量,不影响伤肢的功能活动,不加大骨折端的剪力。
2、压力垫(固定垫)
(1)作用: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以维持骨折整复后的良好的位置,并有轻度矫正残余移位的作用。
(2)固定垫的材料应质地柔软,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维持一定的形态,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固定垫内可置金属纱网或金属丝,便于X线检查识别其位置。
(3)种类:平垫、塔形垫、梯形垫、高低垫、抱骨垫、葫芦垫、横垫、合骨垫、分骨垫、大头垫、空心垫等。
(4)使用方法:一垫固定法、二垫固定法、三垫固定法。
3、扎带
(1)绑扎松紧度:扎带绑扎好后,以能不费力地拉动扎带,在夹板上面上下移动1cm为宜。
(2)夹板固定的包扎方法:有简单包扎法及续增包扎法。
4、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
(3)防止骨突皮肤受压
(4)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
(6)及时指导患者练功
5、小夹板固定的优点
(1)无创性固定
(2)取材方便
(3)操作简单
(4)不超关节固定时有利于骨折邻近关节的早期活动锻炼。
(5)观察、调整方便
(6)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价格低廉。
6、小夹板固定的缺点
(1)小夹板固定属于间接固定,不适用于斜形、螺旋形和粉碎性等不稳定性骨折。
(2)小夹板的固定把持力有限,不适用于单独固定股骨骨折。
(3)小夹板固定治疗的病人需经常复诊,由医师经常对小夹板进行调整。
(4)小夹板使用不当会出现一些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软组织压迫溃疡、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缺血性坏死。
超肩夹板
上臂超肘夹板
腕部夹板
超踝夹板
7、小夹板固定的适应证
(1)现场急救
(2)闭合性四肢骨折复位后的固定
对上肢长骨及胫腓骨骨干稳定性骨折的固定效果较好。
肱骨骨折宜用小夹板加外展支具固定,可防止骨不连或肩关节僵硬。
胫骨或股骨不稳定骨折因肌肉的收缩力,易产生成角或缩短 移位,可用小夹板配合牵引治疗。
(3)四肢开放性骨折
早期不宜采用,因有伤口,局部加压不利于愈合。
但创面小、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者,可考虑使用。
(4)适合于手法折骨矫形后,复位满意且稳定者。
8、小夹板固定的禁忌证
(1)患肢严重肿胀,指或趾端苍白或紫红,表现有血液循环障碍危象者。
(2)前臂或小腿肿胀明显,怀疑可能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3)创面较大的开放性骨折
(4)患肢伴有较大面积皮肤擦伤的四肢骨折。
(5)伴大面积创面感染、伤口需要换药的骨折。
(6)骨折伴有神经损伤,小夹板固定有可能加重神经损伤。
(7)不能住院治疗,而又不能经常来医院就诊检查的骨折病人。
贰
石膏固定
利用熟石膏遇水可重新结晶而硬化的特性将其做成石膏绷带包绕在肢体上起固定作用,这种固定方法称为石膏固定。临床分为石膏托、石膏板和管型石膏。
1、石膏固定的优点
(1)石膏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也不昂贵,适合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2)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农村边远地区基层医院、现场抢救及战地救护等均可用。
(3)石膏固定对组织无损伤,属于非侵袭性外固定。
(4)石膏塑形能力好,结晶干固前柔软如稀泥,可根据肢体不同部位的凸凹和屈曲形状进行各种妥贴成形,干固后不变形,便于塑形定型固定。
(5)石膏干固迅速,5—10min即可硬化成形,便于固定和保护肢体。
(6)具有良好支撑作用,用热水浸泡石膏卷缠包石膏后,在15min内即可硬化成形,石膏干后坚实,固定可靠。
(7)具有一定的矫形作用,利用楔形切开可矫正骨折残留成角畸形。
(8)管型石膏利用三点挤压塑形,可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并预防骨折再移位。
(9)石膏对X线有半通透性,石膏固定的肢体摄X线片仍可清晰观察到骨折对位和对线情况。
2、石膏固定的缺点
(1)不便于随时调整,石膏一经成型即坚实牢固,当肢体损伤后继续肿胀时,则会影响肢体血运,甚至出现缺血坏死;当肢体肿胀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消退,固定部位又会出现相对过松而致骨折再移位。
(2)更换石膏操作繁琐,当石膏固定不理想,需要重新复位固定时,或长期固定影响肢体发育时,均需拆除石膏予以更换,十分不方便。
(3)固定时间长时,可引起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4)开放性骨折或有感染创口的肢体用石膏固定,石膏被脓血污染易发生恶臭及加重损伤部位的感染,伤口换药也十分不便。
(5)石膏沉重,不便于患肢锻炼和行走;冬难驱寒,夏难透热,皮肤得不到清洁护理而易产生皮炎等。
3、石膏固定的适应证
(1)骨科创伤急救
(2)战伤处理
(3)闭合、稳定性骨折与脱位的固定
(4)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固定
(5)骨与关节结核的固定
(6)骨性或肌性畸形矫形术后的固定
(7)肌健转位术后的固定
(8)神经、血管或肌腱吻合术后的固定
(9)关节成形术后的固定
(10)关节融合术后的固定
(11)植骨术后的固定
(12)皮瓣移植后的固定
4、石膏固定的禁忌证
(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石膏固定。
(2)创面或创口较大的开放性骨折。
(3)合并大块皮肤挫伤或缺损的骨折。
(4)不稳定性骨折或脱位。
(5)陈旧性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6)年老体弱的骨质疏松病人。
(7)肺心病、哮喘及支气管炎病人的胸椎骨折。
(8)孕妇胸腰椎骨折。
(9)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长时间石膏固定影响发育者。
(10)伤口发生厌氧菌感染者。
5、石膏固定的类型
根据石膏包裹范围分类
(1)石膏托:适用于四肢稳定或不完全骨折、软组织损伤及肢体肿胀严重者。
操作方法:在患肢肢体表层放好内衬棉花并用绷带松松包缚后,将l0-14层石膏条贴敷于肢体后侧或前方,用绷带予以包扎固定。石膏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包扎,一旦发现肢体肿胀影响血运,容易剪拆。但当肢体肿胀减轻后,固定的稳定度和牢固度均减低。另外,石膏托较薄或石膏质量欠佳时,容易在肢体关节部位出现折断情况。
踝部石膏托
足部骨折石膏托固定
(3)U形石膏:与石膏夹托稍有不同的是肢体两侧石膏条相互连接,没有断开,适用于上臂、前臂、足和小腿的骨折、踝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挫伤等。
操作方法:在患肢肢体表层放好内衬棉花并用绷带松松包缚后,将一条10-14层石膏长条贴敷于肢体两侧。若为肱骨近段骨折,U形底部应跨过肩部;若为肱骨远段骨折,U形底部应跨过肘关节的尺骨鹰嘴部,若为尺桡骨骨折,U形底部应跨过肘关节肱骨骨髁部;若为胫腓骨骨折或踝关节脱位、软组织挫伤,U形底部应跨过跟骨足底。石膏条外面再用绷带予以包扎固定。
腕部“U”型石膏
前臂“U”型石膏
(4)管型石膏:适用于四肢稳定骨折。
操作方法:在患肢肢体表 层放好内衬棉花并用绷带松松包缚后,尤其是骨骼隆起部位如内外髁、跟骨结节等部位应衬垫较厚的棉花,将6—8层石膏条贴敷于肢体后侧,用石膏绷带绕肢体逐层缠包,—般约需6—8层,尤其关节部位应反复来回多包几层,以增加固定强度。
短臂石膏管型
躯干石膏
(1)石膏床:多用于胸推结核、腰椎结核、髋关节结核、骨盆结核及合并关膝关节结核、踝关节结核。
(2)等下肢骨结核的固定。
髋部石膏
(1)单侧髋人字石膏:适用于单侧股骨骨折、髋关节骨折及病变、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后等的固定。
(2)双侧髋人字石膏:适用于一侧股骨骨折、对侧髋关节骨折及病变,以及双侧髋关节脱位、骨盆骨折、髋臼骨折、股骨近端骨折等的外固定。
(3)蛙式石膏:多用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后的固定,每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小儿生长较快,以免石膏限制了小儿的生长。6个月后改用外展内旋长腿石膏,将髋关节逐渐由外展转为内收。
6、操作技术及步骤
(1)体位:将患肢置于功能位或特殊要求的体位进行固定。
(2)放置衬垫
(3)制作石膏条
(4)石膏绷带的浸泡及去水
(5)包扎石膏绷带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时,一般由上而下顺序包缠,要将石膏卷贴着肢体向前滚动,使下圈绷带盖住上圈的1/3,并注意保持石膏绷带的平整。在躯干及肢体的曲线明显, 粗细不等之处,当需向上、下移动绷带时,要提起绷带的松弛部分拉回打折,使绷带贴合体表,不能采用翻转石膏卷的办法消除绷带的松弛部分,否则可在石膏绷带的内层形成皱褶而压迫皮肤。操作要迅速、敏捷、准确,两手相互配合,即一手缠绕绷带,另一手朝相反方向抹平,要使每层石膏之间紧密贴合,不留空隙。石膏的上、下边缘及关节部位要适当加厚,以增强其固定作用。整个石膏的厚度以不折裂为原则,一般为8—12层。石膏干固前,不能变动患肢的体位,否则会使石膏折裂而失去固定作用,并可能在关节的屈侧产生内凸的皱褶压迫皮肤,影响血运。
(6)塑捏成形、修整及标记。
7、固定后注意事项
(1)石膏固定完成后,要维持其体位直至完全干固,以防折裂。
(2)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3)患者应卧木板床,并须用软垫垫好石膏。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污染,变动体位时,应保护石膏,避免折裂或骨折错位。
(4)寒冷季节应注意患肢外露部分保暖。炎热季节,对包扎大型石膏的病人.要注意通风,防止中暑。
(5)防止局部皮肤尤其是骨突部受压。
(6)石膏固定期间,应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及石膏内肌肉收缩活动,并定期进行X线摄片检查。
(7)必须固定于肢体关节的功能位。
叁
骨牵引
1、适应证
(1)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3)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4)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5)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2、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穿针部位:
尺骨鹰嘴:肘关节屈曲90°,在鹰嘴最突出部穿入,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位于肱骨内上髁下方的尺神经。
胫骨结节骨牵引示意图:A.局部麻醉;B.穿针完成
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跟骨骨牵引示意图
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股骨髁部骨牵引示意图
股骨髁上部位: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更多骨牵引技术,详见文章骨科5分钟 | 7种骨科牵引术,要点详解…)
(2)操作方法
放好体位,划好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手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进出口。
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床脚抬高。
3、皮肤牵引
(1)基本操作
先清洁皮肤,在牵引区涂上安息香酸酊,并在其未干之前贴上胶布。
贴于肢体之胶布应先备妥,粘贴时要平坦无皱折,胶布末端分2~3块,以使牵引力均匀分布在患肢上。
在骨隆起处用纱块或棉垫保护,可用长条胶布大螺旋形将两侧牵引胶布连接,但切忌环形缠绕肢体。
再用绷带缠绕二层,但胶布近端留1厘米露出,以利日后观察胶布有否脱落。
牵引端用宽窄适宜的扩张板。
放置牵引架,加上适当重量。下肢牵引时要抬高床尾。
(2)持续牵引的注意事项
注意胶布有无松脱,扩张板是否在适合角度,有否折断。
经常检查牵引架的位置,如有错位或松动,应及时纠正。
注意牵引绳是否受阻,注意牵引重量是否合适。重锤应离地面26厘米左右。
注意牵引针出入口处有无感染,有否移位,每天用75%酒精滴在纱布上,以防感染。
患肢牵引轴线是否符合要求,有否旋转,成角畸形。
注意肢体皮温、色泽,有否血循环不良或神经受压现象。
4、骨折或脱位病例,除上述各项外,还应注意:每天测量并记录肢体长度变化情况;应按患者具体情况、不同类型骨折,及时调整牵引重量;视情况有规律地指导病人作肌肉运动及关节功能锻炼;按术前或术后要求,及时调整牵引角度.
肆
外固定器固定
1905年,意大利人Codivilla将针和石膏联合应用进行肢体延长,利用股骨转子下截骨和跟骨牵引的方法进行了下肢延长。
1912年,lambret主张将固定针贯穿肢体两侧,并分别在肢体两侧用连接杆连接,增加外固定器的把持能力和稳定度。
1932年,Judet提出固定针穿透肢体一侧,但应穿透骨折两侧的皮质,并主张每个进针点应先用手术刀做一皮肤小切口,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1974年,Bonnel设计新型固定针——螺纹固定针,针的中段有一段螺纹,进入骨内可牢固把持骨骼,防止在骨内滑动,减少针道感染发生率。
1.外固定架的优点
(1)术中:操作简便灵活;可操作性极强;适用人群大;适应症广;微创,不剥骨膜;固定较可靠;有内固定无法替代的适用情况。
(2)术后:允许再调整;可改变固定刚度,消除应力遮挡,增加生理刺激;可早期活动;愈合快,并发症少;利于换药、观察。
(3)其他:价格低廉;治疗周期短;去除过程简单。
2.外固定架的缺点
(1)外观差,生活不便
(2)术后管理较繁琐
(3)人类的恐惧感
(4)并发症——钉道渗液、感染;断针;皮肤压迫性坏死与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延缓愈合与不愈合。
(5)没有内固定可靠
(6)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折存在着固定欠牢固的可能,而固定的稳定性小足可以直接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发生。
(7)有相关文献报告指出: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抗弯曲性能明显低于带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难以达到坚强固定。②半环槽式外固定架不能早期负重活动。③高能外伤致开放性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组的骨折延迟愈合和再手术率是带锁髓内钉的2倍和3倍。
3.外固定架的适应症
骨外固定器固定是介于内固定和外固定之间的一种方法,其适应证是相对的,应根据病例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1)公认的适应症
伴有严重软组织伤和治疗较晚的开放性骨折
骨折伴有严重的烧伤
骨折并须作小腿交叉皮瓣、游离血管皮瓣或其他重建手术者
需要牵伸固定维持肢体长度的骨折
肢体延长
关节固定
骨折感染或不愈合
(2)可能的适应症
部分骨盆骨折和脱位
开放性,感染性骨盆骨折不愈合
重建性的骨盆截骨术
肿瘤根治术后,作自体或异体置换术固定之用
儿童股骨截骨术
肢体再植
骨折伴有血管、N修复和重建者
多发闭合骨折的固定
补充不坚强的内固定
韧带整复术
有头部损伤病人的骨折固定
必需搬动的病人的骨折临时固定
4.外固定架的禁忌症
(1)一般手术禁忌症
(2)生命体征不稳定
(3)无法麻醉
(4)配合度差的患者慎用
(5)精神患者和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最好不用
5.外固定架的并发症
(1)钉道感染,固定钉松动钉道渗液、感染
(2)固定针松动
(3)固定针断裂
(4)皮肤压迫性坏死与神经、血管损伤
(5)骨折延缓愈合与不愈合
(6)关节挛缩、活动受限
6.外固定架的使用
(1)原则:先复位,后穿针固定
(2)复位:先纠正短缩、重叠移位;再纠正侧方和成角移位;最后纠正分离和旋转移位
(3)争取解剖复位
(4)如闭合复位不满意,可切开复位
(5)注意保护骨折端血运,少分离软组织和剥离骨膜
(6)固定针螺纹部分不能暴露在体外
7.外固定架的框架结构
(1)框架稳定性:环形(多平面)>双平面>单平面
(2)固定针的粗细:半径与抗弯曲及抗扭转力呈4次方关系,但过粗的固定针会使应力增加并降低骨强度,造成医源性骨折
(3)固定针的数量:增加每个主要骨折端上的固定针数目可降低针-骨界面的应力,但在不损害骨强度的前提下,可使用数目有限
8.操作要点
9.术后处理要点
(1)肿胀者悬吊患肢
(2)开放伤延迟闭合伤口(<9d),必要时反复清创
(3)关节早期活动,允许部分负重(有断针、松脱可能)
(4)定期复查,及时调节外固定架
(5)针孔护理(酒精纱布严密包裹)
投稿邮箱:gujinzw@163.com
投稿电话:15911162085(微信同)
GUJINZHONGWAI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