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小结】
今日手术患者为膀胱癌术后小肠皮肤瘘的患者。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术前营养评估无明显营养风险。术前通过各项检查,发现瘘口的位置距离回盲部非常近,而回肠代膀胱选择的造口位置也位于右下腹。因此术前预估手术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肠管之间复杂粘连的松解、瘘口所在肠管的游离和切除、代膀胱的末端回肠的保护。由于该患者5月前因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末端回肠代膀胱术,操作位于下腹部,因此推测粘连主要位于下腹部,术前B超和术中探查也证实如此。
入腹后发现粘连主要位于原切口下方和代膀胱回肠。切口下方的肠管顺利分离后,瘘口所在的肠管也就随之暴露。美兰从皮肤侧注入后肠管显色,剪刀紧贴腹壁剥离肠管,发现瘘口。使用探针进一步证实。为防止肠内容物流出,污染腹腔,使用腔镜下肠钳夹闭瘘口。再对代膀胱回肠旁粘连的肠管进行分离。由于腔镜下难以判定代膀胱回肠,因此从皮肤侧造口内置入肠钳协助判断后,将该段肠管向左下腹挑起,利于暴露其他粘连肠管的分离。分离完成后发现末端回肠肠管主要粘连位于右下腹,而回肠代膀胱和系膜影响了对该段粘连肠管的暴露。因此,出于保护该段肠管的目的,只能从左右两边分别进行分离粘连。由于该段粘连非常致密,因此使用精细剪刀仔细分离,但又易出血,间断使用电凝棒止血。将该段肠管顺利分离后,发现瘘管所在肠管与左侧游离小肠实为粘连,并非连续肠段。再将回盲部游离,将其由右侧拖至近端。最后沿原上腹部切口,取出小肠,切除瘘口所在肠段后吻合。切除阑尾,由此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向近端传递,同时仔细检查小肠,修补破损。肠梗阻导管既可以保证术后肠腔通畅,防止粘连和梗阻,还可以对肠腔减压,保护吻合口。这虽然是肠瘘的常规做法,但该病人和既往患者仍存在不同之处,即末端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其中做法又更具差异化和个体化特征。
看似常规肠瘘,实则内涵不同。该患者较好解决了术前预估的三大困难,顺利完成手术。这也告诉我们,只有依据个体化情况,制定差异化技术路线,才能完成好每一台手术。
【手术标本】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