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
发热轻恶寒较重; ②头痛无汗; ③鼻咽干燥; ④咳嗽痰少。次症:唇燥不渴,皮肤干燥。舌脉:舌质淡红,皮肤干燥呈腊黄色 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较高雪氏病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犹太人发病较多,其发病率高达1/25,000。目前至少有五种类型。 皮肤干燥 皮肤干燥是指因季节变化,缺水和皮肤变厚、变粗糙。秋冬季节,人体的皮脂、水分分泌会逐渐减少,皮肤明显变得干燥,称为干性皮肤,尤其是中老年人因水分大量减少,皮肤表层会显得更粗燥,会常看见他们的手脚四肢、小腿处会有干裂、发痒的情形,在无法忍受干痒,会不断的去抓痒,造成皮肤有伤口,引起皮肤表面,是灰泥角化病的临床诊断表现。灰泥角化病(stucco keratosis)又称手足背疣(verruca dorsi manus et pedis)1958年首先由Kocsard报告。 肢体发凉 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等症状,即便是夏天,症状仍很明显,有的添衣加被也不能缓解。
【病因】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嗌乾、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乾痛、舌苔白薄而乾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即是凉燥,又谓之“次寒”。凉燥外束肌表,卫阳被遏,经气不舒,则可见发热恶寒;若腠理闭塞则无汗;燥邪上犯清窍,则发头痛;燥气内应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司,则生咳嗽;“燥胜则干”,津气内伤,则有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之症。燥而寒,则口干不渴;邪在卫表故苔白脉浮。
病证名。外感燥证之一,系感染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亦称燥凉。《重订通俗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由于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气属卫又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以咽喉为通道,故燥邪袭人之时,可以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症状。温燥除此之外,多感身体发热,出汗,口干而渴,咽干或痛,鼻衄,干咳无痰;凉燥则常有身体发冷,头痛无汗,口不渴,鼻塞,咳嗽有痰而少。
【中医治疗方案】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如寒热已解,肺燥移于大肠,证见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参见秋燥、温燥等条。
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然又见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
【预后】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此外,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应多出户外活动,呼吸吐纳,增强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神经系统 | 发热 | 咳嗽 | 便秘 | 头痛
| 干燥斑 |黏膜干燥 |皮肤干燥 |皮肤干燥呈腊黄色 |皮损似干燥的灰泥样 |肢体发凉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