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解释 收起


    一般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由梨状肌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变异、外伤、劳损、感染、增生等因素导致梨状肌充血、水肿、肥大、痉挛、挛缩、变性从而刺激、压迫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较为多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相混淆。Yeoman于1928年首次描述梨状肌综合征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行,行程不受阻挡,不易受到卡压。部分患者因坐骨神经出骨盆时行径变异,穿行于梨状肌内,当髋外旋时肌强力收缩可使坐骨神经受到过大压力,长此以久产生慢性损伤。当梨状肌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髋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也可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
    Mackinnon于1984年观察到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的3个基本变化:
   
    ①反复短暂的缺血;
   
    ②血一神经屏障改变;
   
    ③神经变性一沃勒变性。病变过程中无髓纤维最先发生变性,有髓纤维次之,但无髓纤维再生较早,神经束周边的纤维首先开始变性,继之整个神经束和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出现广泛的沃勒变性,周围结缔组织亦随之增生。
    在临床上,早期的轻度神经卡压几乎无症状,到中度损伤时患者有神经感觉区的感觉异常,卡压局部Tinel征阳性,但随着运动和感觉纤维的逐渐减少,可出现肌肉萎缩和感觉障碍以及两点辨别觉的异常,到了晚期神经再生亦停止,Tinel征可表现为阴性。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梨状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干受卡压的表现,疼痛从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外侧和足底等处放射,寒冷劳累可使疼痛加重。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小腿肌肉萎缩和足下垂。
    2.查体要点 检查时患者腰部常无明显阳性表现,可借此与腰椎间盘突出相鉴别。有疼痛性跛行,轻度小腿肌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足底皮肤感觉异常。有时臀部可扪及条索状纤维瘢痕。臀部压痛处Tinel征可阳性,被动屈髋、内收、内旋时疼痛加重,“4”字试验时予以外力拮抗可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踝反射可减弱。
    3.辅助检查MRI检查可直接显示坐骨神经卡压的情况,有髋臼骨折病史者X线片上可显示移位的骨块或骨痂,肌电图可用于辅助诊断。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5 预后评价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最新进展 展开
8 诊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11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