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with renal syhndrome,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某些病毒引起和由以鼠类为主的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有两个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要点】 ①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鼠类传播给人体,流行于秋冬季。 ②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④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各部位充血、水肿和水肿,呈胶冻状。 (3)肝、。肾、脾等脏器水肿、出血。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以心、肾、肝、肺、脑、肾上腺、腺垂体、胃肠等病变显著。 (2)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各种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 (3)心肌、肝、肾上腺皮质、腺垂体及脑等器官的实质细胞变性、灶性坏死。
【特殊检查】 必要时可做: ①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定位于微小血管内皮细胞)。 ②透射电镜下,检见内皮细胞胞质内病毒颗粒。
【病理鉴别诊断】 ①钩端螺旋体病; ②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热。
WS278——2008 依据患者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一、疑似病例 (一)发病时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2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2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二)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畏寒,流行性出血热难治性流行性出血热难治性流行性出血热并发DIG (一)临床表现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上出现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1.多发性休克; 3.存在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早期出现的多个器官功能的不全; 4.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室指标 1.主要诊断指标: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者。 (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两项以上体内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增高(B—TG,PF4,TXB2,P一选择素)。 (2)血浆Fbg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0mg/L,或D一二聚体水平升高4倍以上(阳性)。 (4)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AFFF延长或缩短10秒以上。 (5)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Omg/L。 (6)AT—III:A<60%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7)血浆因子V Ⅲ促凝活性<50%。 (6)血浆内皮素一I(ET-1)水平>80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N(TM)较正常增高2倍以上。 2.疑难病例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 (1)因子V Ⅲ促凝活性降低,vw 因子升高,两者的比值降低。 (2)血浆凝血酶一ATm复合物(thrombin—anfithmmbin m complex,TAT)浓度升高,或Fl+2水平升高。 (3)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PAP)浓度升高。 (4)FPA水平升高。
疗效判断标准 一、流行性出血热 (一)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及生化检查基本正常。 (三)出院标准达到治愈和好转标准均可出院。 二、流行性出血热难治性流行性出血热并发DIG 治愈标准 (一)出血倾向,器官功能衰竭等临床症状消失。 (二)检查皮肤黏膜的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完全消退。 (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正常,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查恢复正常。
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
肾综合征出血热 | 钩端螺旋体病 | 抽搐 | 出血 | 发热 | 腰痛 | 休克 | 头痛 | 水肿 | 昏迷
| 醋酸 |氢氧化镁 |氧化镁 |硫酸镁溶液 |硫酸镁 |硫酸镁 |硫酸镁 |伊布利特 |硫酸镁 |多非利特 |
| 血清镁 |尿镁 |
| 便血 |低血压 |多尿 |面颊及上胸部充血 |少尿 |肾上腺危象 |颜面发红紫色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