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蛲虫病(enterobiasis,
oxyuriasis,
pinworm or seatworm infection)是蛲虫寄生所致的常见肠道
寄生虫病,以夜间肛门及阴部奇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儿童。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由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而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估计有2亿多患者,患者和感染人群主要是儿童。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
病原学
蛲虫成虫细小,呈乳白色。雌虫长8~13mm,宽0.3~0.5mm,体直,尾部尖细;雄虫大小约是雌虫的1/3,尾部向腹部卷曲,有一交合刺。虫卵为椭圆形,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微凸,无色透明。在刚排出的虫卵内常有蝌蚪形胚胎,在适宜环境下发育为含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
蛲虫的生活史简单,无外界土壤发育阶段。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头部附着在肠黏膜或刺入黏膜深层,吸取营养,并可吞食肠内容物。雄虫交配后死亡,雌虫在盲肠发育成熟后向下移动,在宿主入睡后爬出肛门产卵,每次产卵约为1×104个,产卵后多数雌虫死亡,少数可再回到肛门内,甚至可进入尿道、阴道等。刚排出的虫卵在宿主体温条件下,6小时即发育为含杆状蚴的感染性虫卵,蛲虫不需中间宿主。虫卵随污染的手、食物等进入人体肠道并发育为成虫。这种自身感染是蛲虫病的特征,也是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的原因。虫卵亦可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经肛门逆行进入肠内并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逆行感染。
蛲虫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消毒剂不易将其杀死。在室内阴凉、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可存活数2~3周以上。煮沸、5%苯酚、10%甲酚等处理可杀灭虫卵。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寄生虫病。以肛门周围、会阴部位夜间瘙痒难忍为特点,为传染源,通过肛门-手-口或污物传播,以儿童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