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 noctural enuresis;enuresis )
别名: 遗尿;anischuria;bed-wetting;尿床;遗尿症
解释 收起

概述: 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 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遗尿症是指不自主的排尿,可分夜间遗尿和白日遗尿,80%以上为夜间遗尿。临床上常指3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于睡眠中反复不自觉地产生规律的或不规律的排尿。临床多见于7~8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原因,尚无定论。
    遗尿症是指儿童到了能够控制膀胱排尿的年龄而仍不能从夜间睡眠中醒来而发生的无意识排尿行为。目前,遗尿症的具体定义仍不统一。Novello等认为:5岁以上的女孩和6岁以上的男孩,至少每周1次尿床,可诊为夜间遗尿症(noctural enuresis,NE)。而Norgaard等人在1996年定义遗尿症为5岁以上的儿童每月至少有1个晚上尿床。NE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90%以上属于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enuresis),仅不到10%的患者为继发性遗尿症。
    继发性遗尿症(secondary enuresis)往往存在器质性的原发病因,在临床表现上,绝大多数患者曾经3~6个月以上夜间不遗尿,而后又出现了遗尿。引起继发性遗尿症的病因常见的有尿路感染、糖尿病、尿崩症、尿道畸形、神经源性膀胱、便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对于继发性遗尿症,一般解除原发病因后遗尿症状后即可消失。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临床多指儿童5岁以后仍然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每周达2次或2次以上,患儿多自幼开始尿床,不曾有持续6个月不尿床。此病患儿多无器质性的神经系统或泌尿系统疾病,是泌尿学科中常见和令人困扰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高,7~10岁儿童中发病率为10%~15%,其中2%~4%的患儿症状将持续至成年以后,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紊乱、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诊断思路
   
    (一)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根据ICI-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标准诊断,并排除有日间滴尿、尿频尿急症状的多症状性遗尿症(symptomatic nuresis),从而确诊为原发性单一症状性夜间遗尿症。PNE主要应与继发性NE及有夜间尿床症状的尿失禁相鉴别。一般认为,5岁以后才可诊断PNE。诊断步骤包括询问病史、查体、尿检和影像学检查。其中膀胱的B超检查非常重要。进一步可做尿动力学检查。EEG和CMG同步夜间持续监测,是NE发病机制研究的基本和可靠的方法。
   
    (二)器质性病因的排除
    每例因遗尿就诊的患儿,除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外,尚需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腰骶椎摄X线片等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因素。
   
    (三)精神疾病因素的排除
    每例因遗尿就诊的患儿都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智商测试,排除明显智力低下;医师向家长详细询问患儿的精神发育史,是否曾有精神异常的表现,家长需填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必要时请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师协助诊断排除患儿存在精神疾病的可能。
   
    (四)其他
    除符合原发性遗尿症的标准还应强调遗尿一直存在,从未有过连续不遗尿超过3个月,但父母提前叫醒患儿起床小便不包括在内。
    遗尿(enuresis)是指已达到应控制排尿年龄而人睡后仍有不自主的多次排尿。国际尿控协会规定的遗尿症是指发生于不适当的场合和时间的正常排尿。诊断遗尿,首先需与尿失禁相区别,遗尿是发生在非清醒的意识条件下的排尿,尿失禁是在清醒的意识下作抑制排尿的努力失败后发生。自幼遗尿并持续存在者称为原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停止3~6个月以后再次出现遗尿者称为继发性遗尿。发生于白天睡眠中的遗尿称日间遗尿。发生于夜间睡眠中的遗尿称夜间遗尿。除遗尿外无其它日间排尿症状者称单症状遗尿。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18 相关症状 展开
19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