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样癌 (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
别名: 黏液表皮样癌;癌瘤
解释 收起

概述: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1945年Stewart首先报道此瘤,在WHO(1972年)旧分类中命名为黏液 表皮样瘤(mucoepidermoid tumor)。但经过长期观察, 肿瘤可复发、区域 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生物行为。在1991年WHO新分类中已明确命名为癌瘤。     1945年Stewart,Foote和Becker以黏液 表皮样 肿瘤(mucoepidermoid tumor)一组分析报告45例,当时他们分为—相对较好的(relatively favorable)―和—高度不好的(highly unfavorable)―两组,前者为良性,后者为恶性。8年以后Foote和Frazell修改了上述分组,根据病理表现定为3级,即低度、中度和高度恶性,并应称之为癌,因为在他们以前定为典型的良性型有发生转移的病例。此后对此名称学者间有不同看法,高度恶性及中度恶性者将其列入恶性无疑,但也确实存在临床经过呈良性的病例。1972年WHO涎腺 肿瘤分类定名为黏液 表皮样 肿瘤。此后不少学者从生物学行为观察,认为仍应以—癌―称之为宜。1991年WHO涎腺 肿瘤新分类中更名为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概述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此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比例1:1.5。黏液表皮样癌在大涎腺肿瘤中约占5%~10%,其中9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下颌下腺;在小涎腺肿瘤中,约占4%~20%,大多见于腭腺。
    黏液表皮样癌的相对发生率,腭腺高于腮腺和下颌下腺。在腭腺、腮腺、下颌下腺恶性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分别约占26%、21%和10%。
诊断思路
    1.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
   
    ①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呈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②肿瘤体积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
   
    ③位于腭部及磨牙后区的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有时可呈囊性,表面黏膜呈浅蓝色。
   
    ④术中可见,肿瘤常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腺体组织无明显界限。
   
    ⑤有时可见面神经于肿瘤粘连,甚至被肿瘤包裹,但很少出现面瘫症状。
   
    ⑥淋巴转移少见,血行转移更少见。
    2.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 
   
    ① 生长较快,可有疼痛。
   
    ② 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
   
    ③腮腺肿瘤常累及面神经。
   
    ④淋巴转移率高,且可出现血行转移。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依据 展开
14 相关课件 展开
15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