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药物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变态反应为青霉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Ⅰ、Ⅱ和Ⅲ型变态反应总发生率为3%~10%,最严重的是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即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占用药人数的0.4‱~1.5‱,病死率为0.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规定: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需做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国内一项针对45家综合公立医院青霉素类药物皮肤试验执行情况调查中显示,34家(占75.6%)医院采用青霉素类药物原药皮试,6家(占13.3%)医院采用普通青霉素皮试和原药皮试双皮试,仅有5家(占11.1%)医院采用普通青霉素皮试。为规范临床皮试操作,保证皮试结果的有效性及客观性,合理应用青霉素类药物,进而减少广谱抗菌药的应用,北京护理学会组织呼吸专业委员会临床专家编写了《青霉素皮肤试验临床操作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逝者安息!但药物导致的悲剧,我们需要反思!近日,一则“安徽27岁女主持人刘振亚住院输液后死亡”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刘振亚家属提供的尸检报告显示:刘振亚所患支原体肺炎经治疗,疾病处于愈合中……分析认为,其所患支原体肺炎不足以致其死亡。在另一页的鉴定意见中,刘振亚的死亡原因“系支原体肺炎使用莫西沙星发生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图1 鉴定书部分内容家属表示,4月20日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感到胸闷,护士告诉她这是正常反应,并没有采取特殊措施。死者男朋友在接受“正观新闻”采访时称,医院在换药莫西沙星后,未给刘振亚做皮试和心电图...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基层医界导语:纠正将预防过敏反应全部寄托于皮试、皮试适应证过泛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一直以来,关于头孢类药物使用前皮试问题困扰着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看到很多大型医院都在皮试,也跟着做起了皮试。但是鉴于头孢类药物说明书几乎没有皮试要求,也没有皮试液的数据和操作规范,因此所谓的皮试实际上缺乏实际意义,可以说更像一个安慰。但在一些关于医疗案件中,一旦发生头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很多媒体报道经常把输液或者注射药物前没有皮试作为重点,让一些人误以为头孢药物都需要皮试,把没有皮试作为承担责任的理由之一,很是荒唐。...
导 语一起学习下~新来的护士小燕给患者做青霉素皮试,20分钟后,小燕去看皮试结果,针眼处的皮丘隆起,但不大,皮丘直径小于1 cm,局部出现红晕。小燕问患者有没有瘙痒或者其他不适感。患者表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小燕犯难了,那这到底是阳性还是阴性呢?关于青霉素皮试青霉素是一种常见抗生素,因为具有副作用小、杀菌能力强、价格便宜等优势,是呼吸类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因为青霉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在《中国药典》当中有所要求:任何类型的病人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都必须做青霉素皮试。但临床发现,青霉素皮试结果除了阳性和阴性,还有一种假阳性,给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带来的一定的困难,也给医生的用药带来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