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小儿期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偶伴内脏出血,病因与免疫因素有关。患儿血浆及血小板表面可存在抗血小板相关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病程多自限性。
1.急性型 儿童多属此型,常见于2~10岁小儿,起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表现为自发皮肤、黏膜皮肤黏膜瘀点、出血。肝、脾、出血症状多于起病1~2周内好转,但血小板数可仍低。90%急性型患儿起病9~12月内血小板数恢复正常。 2.慢性型 病程超过6个月,学龄期前后小儿多见,女多于男,起病可较隐匿缓慢,出血症状较轻,病程迁延,可反复发作。
1.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偶伴内脏出血;起病前可有前驱“出血量多时,可伴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 3.骨髓检查 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以下4项具有1~2项: 4.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补体增多。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6.泼尼松治疗有效。 7.切脾治疗有效。
治疗 轻症病人,无黏膜出血者,不需特殊治疗。 1.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防止及控制感染,维生素C、卡巴克络(安络血)口服,局部止血措施,忌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2.糖皮质激素 中度以上病人,每日泼尼松1~2mg/kg口服,一般用药3~4周后,减量停用。如出血较严重及顽固难治者,可增加泼尼松至每日3~4mg/kg,或改用相应剂量泼尼松2mg/kg,维持3~6周,减量停药。如减量中血小板下降,出血加重,以最低维持量维持。重症病人,伴泼尼松每日2mg/kg,维持3~6周,减量停药。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IVIG) 可根据出血严重度,血小板上升情况等选用以下方案: ①IVIG每日0.4g/kg,连用5天; ②每日1g/kg,连用2日; ③每日1g/kg,只用1日; ④每日0.4g/kg,连用2日。适用于重症型患儿,尤其是婴幼儿;或慢性型患儿作脾切除前。 4.输血或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对本病通常无效,急性大量出血或有泼尼松合用。 (4)环磷酰胺:每日 1.5~3mg/kg,起效一般需3~6周,血小板上升后维持4~6周。 6.其它药物 (1)达那唑:为雄激素衍生物,每日10mg/kg,分3次口服。或小剂量每日1~2mg/kg口服,一般需2~6周后起效。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体重增加、多毛、乏力,小剂量时不良反应少。 (2)氨肽素:0.4g每日3次,药效高峰在6~8周。 7.脾切除 病程1年以上,年龄>5岁,常规内科治疗无效,出血症状较明显者,可考虑脾切除。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出血
| 阿霉素 |硫酸长春碱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