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 ( oral leukoplakia )
解释 收起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 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都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新近的定义为“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 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以转化为癌。”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是一种临床术语,指口腔黏膜上发生的以白色损害为主的病损,不具有任何可诊断其他病损的特征,是一种癌前病变。为了防止对白斑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白斑定义近年来屡有修正,如1983年国际专题研讨会认为“白斑是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任何其他疾病;不应包括上腭烟草性过角化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单纯过角化”。而1996年瑞典召开的国家口腔白色病损会议明确其为“口腔黏膜出现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任何可诊断其他病损的特征,某些可能癌变”,突出了白斑的癌前病变性质。
    口腔白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发生于45~65岁的男性。最近的发生率统计显示,女性患病率正在逐渐接近男性。口腔白斑的癌变率从0.9% ~19.8%不等。
诊断思路
   
根据检查和诊断之间可能的差别,可将白斑分为临时性和肯定性诊断两个阶段。临床检查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口腔黏膜疾病的白色损害,可临时性诊断为口腔白斑。白斑的肯定性诊断是在鉴定和消除了可疑病因之后,损害没有消失者,应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诊断要点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诊断依据 展开
8 相关课件 展开
9 相关药品 展开
10 相关检查 展开
12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