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 ( oral leukoplakia )
别名: 口腔黏膜白斑;ichthyosis glossae;Smoker’s patch;口白斑病;口腔白斑;口腔白斑症;舌鱼鳞病;吸烟者白斑
解释 收起

概述:口腔 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 黏膜白斑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口腔角化异常,为特发性、持续性 白斑,需与组织病理学结合诊断。 黏膜白斑系指口唇和口腔黏膜的角化性白色病变,是口腔黏膜对外源性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可为黏膜及其下的结缔组织基质先期状态所影响。多数病例发生于40v70岁男性。     黏膜白斑病(leukoplakia)又称 白斑角化症(leukokeratosis)是口腔或阴部黏膜发生过度角化而形成的 白斑。其发生于口腔黏膜者又称舌 鱼鳞病(Ichthyosis glossae)、吸烟者 白斑(Smoker?s patch),发生于女阴者又称女阴 白斑病(Leukoplakia of vulve)。     中医认为,肺胃积热、外感毒邪,内外合邪,熏蒸于上或下 流注而发本病。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