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嗅觉感受器可以分辨一千种以上的气味,正常的嗅觉对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对煤气、焦糊气味等的察觉具有早期警报作用,对食物的闻嗅可以促进食欲和鉴别是否变质,对花草、香水等气味的感知则具有情感影响和生理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嗅觉异常患者并不少见。根据一项最新调查,人群中24.5%有不同程度的嗅觉障碍(olfactorydysfunction),而在老年人中则高达70%另一些研究表明,近1/4的慢性鼻一鼻窦炎及83%的慢性鼻一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有嗅觉障碍。
按照病变性质及部位分类,嗅觉障碍可分为三大类,即呼吸性、神经性和中枢性嗅觉障碍。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嗅觉减退(hyposmia),临床最常见,是指嗅觉灵敏度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嗅觉丧失(anosmia);
②嗅觉过敏(hypersmia),是指对气味的敏感性增强,轻微的气味即感极强烈;
③嗅觉倒错(parosmia),是指感受到的气味与原有印象中的气味不一致;
④幻嗅(phantosmia),即产生嗅幻觉,是指闻到环境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气味,大多为不愉快的气味,如恶臭或奇香味。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嗅觉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可以源自多种疾病,应注意询问发病时间、经过及治疗情况(药物、手术等)。鼻道阻塞、损伤,细菌和病毒感染,颅脑外伤,中毒,营养、内分泌代谢及医源性因素等是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癔病性嗅觉过敏可发生于精神分裂症、酒精性精神错乱和忧郁症,癫痫也可出现嗅觉过敏。怀疑有这些情况时应该审慎鉴定,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询问病史时要注意鉴别患者嗅觉障碍的类型,需区分是在吸人某种气味时出现,还是在外界并没有气味时出现。对于嗅觉过敏或嗅觉倒错,还需了解是仅对几种气味感觉异常,还是所有的气味均失真,例如主诉任何东西闻起来都是霉昧。而对于幻嗅,要了解患者感知气味的特性,通常会主诉焦味、粪臭或腐味。在嗅觉过敏发生之前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头部外伤、变应性鼻炎等病史,这些疾病有可能导致嗅神经元的死亡或变性,而幻嗅患者大多没有相应的病史。
由于不少患者常把味觉障碍与嗅觉障碍相混淆,故询问病史时要确认患者主诉,判断是味觉问题还是嗅觉问题。确实难以分清时,应注意排除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因为后者常可导致患者出现体味。此外,三叉神经也是分布于鼻腔的一种化学感觉系统,可以感知几乎所有浓度足够高的气味。因此,即使是嗅觉完全丧失的患者仍能感知浓烈的、刺激三叉神经的气味,例如苯和氨水。
典型的幻嗅演变过程为起病于15~30岁女性,早期无诱因、间断地察觉到别人闻不到的气味,持续5~20分钟后自行缓解,大约1个月以后再次发作。从第2年起,发作的频率增加,时间持续更长。这时幻嗅可以发生在单侧或双侧鼻孔,堵塞鼻孔可以阻止幻嗅的发生。食物不能掩盖幻嗅,并且闻起来均为幻嗅味道。但睡眠可以特征性地缓解幻嗅,其他如捏鼻鼓气、用力叫喊、鼻内器具、张口器等或许有效,然而经历数月或数年后,这些措施将逐渐失效。
(二)查体要点
对患者的总体行为和精神状况予以评估。对所有患者均行全面的头颈部检查,并留意鼓索神经、中耳、鼻黏膜、气道和舌的情况。通过鼻内镜检查了解嗅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