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综合征,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最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有效血循环量减少,组织器官氧合血灌流不足,代谢紊乱,进而导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 感染性休克(infection shock)又称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在外科常见,治疗上往往相当困难。其主要致病菌为G-杆菌,释放的内毒素成为导致休克的主要因素,故又称其为内毒性休克(Endotoxin shock)。
在严重感染基础上出现中毒症状,以高热,意识障碍和周围意识障碍迅速加重,常有休克早期尿少,晚期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尿少加重甚至无尿。
治疗 感染性休克病情变化迅速,抢救原则为:早期、积极、持续。治疗应为综合性的,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防止微循环淤滞及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必须指出,每位病人对治疗反应有较大差异,治疗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不断进行评估修正治疗方案。 1.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酸中毒 (1)首批快速输液:应于30~60min内快速静脉推注300~400ml/m2或20ml/kg等张含钠液。如2:1液、感染 及时选用足量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病原菌未明确前,首选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待病原菌明确后,再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剂量要足够,以静脉途径给药为主,肾功能不全时,慎用有肾毒性药物。 4.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疗效有争议,目前应用有早期小剂量感染患儿均有热能摄入不足,糖供给不足,脂肪利用降低,所以要注意能量补充,可采取多种营养方法以满足危重患儿能量和蛋白质需要增多的要求。胃肠功能衰竭的患儿可用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途径的呼吸衰竭、DIC、急性肾衰竭。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及分度见表15-4。 1. 为必备指标。在上述原发病基础上,具有必备指标即可确定诊断与分度。 2.皮肤黏膜、四肢改变,要除外寒冷、高热、皮肤色红、干燥、肢端温暖、皮肤苍白,皮肤指压试验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大于2s),皮肤发花,黏膜苍白或休克。 上述脉搏,尿量、血压数值均指成人而言,小儿数值可参考小儿正常数值。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及分度见表15-4。 1. 为必备指标。在上述原发病基础上,具有必备指标即可确定诊断与分度。 2.皮肤黏膜、四肢改变,要除外寒冷、高热、脱水的影响,少数“暖休克”病例早期面色暗红,四肢温暖。 3.正常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 1秒内转红。需注意除外寒冷或发热因素所致CRT延长。操作时,应将肢体抬起,稍高过心脏水平,以确保评价的是毛细血管的动脉再充盈,而非静脉郁积。 4.脉搏、心率增快,要除外高热、哭闹、药物等因素影响。 5.血压降低,指收缩压较各年龄正常值低2.66kPa(20mmHg)。脉压正常值为4kPa(30mmHg)。 6.正常尿量,婴儿每小时不少于10ml,儿童不少于20ml。 7.心率增快,指超过该年龄正常值上限。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标准休克临床症状消失,血压、尿量恢复正常,感染得到控制。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呼吸窘迫综合征 | 急性肾衰竭 | 呼吸困难 | 神经系统 | 心力衰竭 | 呼吸衰竭 | 胆道感染 | 高血压 | 惊厥 | 发热 | 休克 | 水肿
| 链霉素 |
| 垂体危象 |猝死 |肺部感染 |感染诱发昏迷 |红细胞压积偏高 |昏迷 |甲皱毛细血管袢数减少 |静脉萎陷 |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 |劳力性晕厥 |皮肤苍白 |伤口感染 |烧伤创面暗灰或黑色的坏死斑 |烧伤创面粪臭味分泌物 |烧伤创面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 |烧伤创面浅咖啡色稀薄分泌物 |烧伤创面甜腥气味的粘稠分泌物 |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突然失代偿 |心脏压塞征象 |心脏震颤 |虚汗 |肢端湿冷 |重力休克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