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性贫血 (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
解释 收起


    贫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症状,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二是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红蛋白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膜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酶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陷等)和红细胞外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如免疫性、毒物和药物性溶血等);三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所致的贫血,包括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因子不足所致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癌症、肾病等所致的慢性病贫血。
    贫血的诊断除应重视病人的临床症状外,主要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6月~6岁血红蛋白<110g/L,6~14岁<120g/L,成人男性<130g/L,成人女性<120g/L,孕妇<110g/L。6月龄内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国暂定为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1~4月龄<90g/L,4~6月龄<100g/L者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可将贫血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
    除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慢性感染、血红蛋白病、铅中毒、铜缺乏、运铁蛋白缺乏导致的贫血,以及维生素B6反应性和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均可呈低色素贫血表现,这些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即所谓抗铁性低色素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是指与慢性感染、炎症、肿瘤等有关的一类贫血综合征。ACD的发病机制现认为与IL-1、TNF、IFN、TGF等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关,主要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对贫血的代偿不足;铁的释放和利用障碍。
    小儿时期ACD较常见。贫血常伴有感染症状和体征,贫血程度不等,与感染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严重感染继发贫血可比轻型感染者高2~4倍,持续感染1月以上继发贫血者多见,随感染控制贫血好转。

1 诊断要点 展开
2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3 诊断依据 展开
4 相关课件 展开
5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