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发生部位 外伤性
动静脉瘘主要发生在四肢,下肢比上肢多见,在下肢股浅动静脉比股深动静脉多见。张培华等报道的27例中,下肢占41%(股浅动静脉8例,股深动静脉1例),上肢占33%,其他部位占26%(如颈总动脉-无名静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动脉-面总静脉,乳内动脉-无名静脉,颈浅动静脉,额动静脉等)。
2.病理 大多数患者,动、静脉间距可相当小,瘘支仅包括邻近的血管壁;而有些患者则有纤维化管道可将动、静脉分开。
动静脉瘘常伴
假性动脉瘤,尤其是外伤所致者。Elkin和Shumacker分析一组195例外伤性
动静脉瘘,60%伴
假性动脉瘤,大部分
假性动脉瘤间置于动静脉间,其余可在不同部位,与瘘支静脉端分离或在其上。
后天性
动静脉瘘几乎均为单个瘘支,症状和体征大多与高压动脉系统和低压静脉系统间—短路―有关,病变程度和部位决定其病理生理变化。
典型的侧-侧或—H―型
动静脉瘘有近端和远端动脉和静脉,它们通过侧支动、静脉连接形成周围血管床,经瘘口远端受累动静脉引流。心脏、滋养血管和引流瘘支构成完整循环通路(图1)。
(1)瘘口阻力:
动静脉瘘(局部、周围和中央型)的作用与其血流动力学阻力有关。瘘口直径越大、越短,其阻力越小;瘘口直径小、长度短,阻力相对较高。然而,当直径达一定程度时,与瘘支通路等其他因素比较,则阻力的意义不大。相同直径时,H型
动静脉瘘阻力较侧-侧型
动静脉瘘高。多个瘘支共存时,平行瘘支的阻力合力等于各阻力交互作用的合力,它必定小于最小阻力瘘支的阻力。相同管径的两个平行瘘支阻力合力等于单个瘘支阻力的一半,通过两个瘘支的血流虽可增加,但成倍增加者极少见。
(2)局部作用:
①血流:近端动脉血流可增加,瘘口大小是主要决定因素,此外,静脉流出道阻力、动脉侧支循环和周围血管床也起一定作用。瘘口存在可明显降低近端动脉阻力,舒张期血流大大增加,有时甚至可达收缩期最大血流的80%v90%。这一血流相明显不同于正常外周动脉,静息状态时,正常动脉血流在舒张期下降到0,常维持一段时间。因此,瘘口存在不仅增加近端动脉血流速度,同时也降低其搏动性。
近端静脉血流大大增加且更具搏动性,峰值血流速率与动脉收缩一致。由于静脉顺应性大和近端静脉及其流出道阻力低,搏动常在瘘支内迅速减弱,仅在近端静脉狭窄或闭塞时才明显。
近端动脉血流方向总是朝向瘘口,近端静脉总是向心。动脉侧支向外周分流瘘支血液,静脉侧支血流向心。由于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远端动、静脉血液可流向或流离瘘口甚至淤滞。远端动脉血流方向依赖于瘘口动脉端和侧支流入部位的相对压力,可能出现3种情况:A.瘘口阻力与近端动脉阻力比率超过远端血管床阻力与侧支动脉阻力比率时,血流沿正常方向,多见于瘘支较小、高阻力
动静脉瘘及侧支动脉较少以致高阻力时。B.远端血管床阻力与侧支动脉阻力比率超过瘘口阻力与近端动脉阻力比率时,血液逆流,常见于瘘支较大、慢性、低阻力
动静脉瘘及侧支动脉丰富者。C.比率相等时产生血流淤滞,偶见于大的急性
动静脉瘘侧支循环形成之前,此时,收缩期血流按正常方向,舒张期逆流。远端动脉血液逆流不仅摄取外周血管床营养,而且可增加心脏负荷。如瘘口相当小,远端静脉血流将沿正常方向,这仅发生于最邻近的侧支联合处静脉压超过瘘口部位时;如瘘口较大,瘘口部位静脉压将超过远端静脉压,但瘘口和第一支静脉侧支间功能完全的瓣膜将阻挡血液逆流,随压力增高,远端静脉逐渐扩张致瓣膜关闭不全,因此在大的慢性
动静脉瘘,血液可经功能不全的瓣膜逆流至远端静脉。
②
血压:近端动脉压常正常。大的急性
动静脉瘘,可有收缩期和舒张期
血压下降;如慢性
动静脉瘘时,近端动脉扩张,其压力可超过同一解剖水平相对正常的动脉压。
远端动脉压常降低,其平均
血压和脉压将低于近端动脉。瘘口小时,沿近端动脉、瘘口至远端动脉,压力逐渐降低;瘘口大时,瘘口部位压力明显降低,即压力从近端动脉至瘘口降低,但从瘘口至远端动脉压力将重新上升,远端动脉压力梯度倒转将产生血液逆流。慢性
动静脉瘘,随侧支动脉管径增大,远端动脉压力趋于增加,导致远端动脉血液逆流。
虽经瘘口有血液分流,但由于近端静脉流出道阻力低,静脉壁顺应性良好,能适应动脉血流而不产生变化,近端静脉压仍维持较低水平。距瘘口1cm处,平均静脉压为0v2.00kPa(0v15mmHg),脉压几乎不超过0.667kPa(5mmHg)。如近端静脉受压或阻塞,则静脉压将明显升高,并接近瘘口动脉端压力。
远端静脉压取决于瘘口大小和产生逆流的阻力。瘘口小时,外周至瘘口压力逐渐减少;瘘口较大时,瘘口区域静脉压大大增加。急性
动静脉瘘静脉瓣膜功能完全时,抑制血液逆流,远端静脉压可等于或超过远端动脉压;随病程进入慢性期,远端静脉扩张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静脉侧支扩张时,远端静脉压趋于下降。
③血液涡流:
动静脉瘘典型的震颤和杂音,是因异常血流相使有关血管壁振动而产生,常与侧支形成、血管迂曲、
动脉瘤样变和血管管径突然改变有关,H型
动静脉瘘时常见。
④形态学变化:慢性
动静脉瘘的动、静脉血流增加,使有关血管发生形态学变化。通常瘘口随病程延长而增大,极少自发关闭或缩小。最典型的是较大动脉进行性增长和扩张,可呈迂曲和瘤样变。动脉壁早期可增厚,但最终呈退行性变并伴平滑肌萎缩、弹力组织减少和粥样斑块形成。近瘘口处血管扩张最明显。如病程超过1v2年,病变即不可逆。
近端动脉增长、迂曲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沿动脉长轴牵拉动脉的力与纵形压力梯度成正比,后者是血流速度的功能表现。近端静脉有相同变化,静脉壁不仅因内膜增生和纤维化而不规则增厚,而且可发生退行性变如粥样硬化和瘤样变、内弹力层趋于断裂和消失。瘘口对侧静脉壁的内皮损伤,可能是血液喷射力或静脉壁振动所致。犬
动静脉瘘实验提示,静脉内膜和中膜的增厚与远端吻合口血液涡流和传导入邻近组织的动能有关。随静脉侧支建立,越来越多的瘘支血液通过曲张、增长的远端静脉进入远侧。与近端动脉和近、远端静脉不同,远端动脉可维持原来大小,甚至变小。
⑤侧支循环:
动静脉瘘是促进侧支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丰富程度远远超过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有关侧支形成两个理论是血流速度增加和经过侧支血管床压力增加。研究表明,
动静脉瘘周围侧支血流常超过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流,这与第一个理论相一致。瘘口存在时,血液可从远端动脉逆流至瘘口,使侧支的流出道阻力明显降低;而动脉闭塞时,侧支血液需流至外周阻力相对较高的血管床。因此当远端动脉血液逆流时,
动静脉瘘的侧支血流将高于动脉闭塞病变者,Holman等早已指出远端动脉血液逆流的重要性。近端动脉末端瘘支建立或远端动脉在近瘘口部结扎时,由于制止血液逆流,故侧支形成明显减少;而当远端动脉在单支分支以远结扎时,将形成广泛侧支循环。
动静脉瘘静脉侧支形成可能超过动脉侧支,导致浅表
静脉曲张。大的急性
动静脉瘘血液经静脉侧支流入远端静脉,而瓣膜关闭可防止血液逆流。随病程延长,远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则通过增加静脉侧支以避免血液逆流。近端静脉闭塞时,可见到最大的静脉侧支形成,可使全部瘘支血液在远端静脉逆流。
(3)周围循环变化:
动静脉瘘影响周围组织血供,常见外周组织苍白、
发绀、
水肿和
脉搏减弱。瘘口近端,动脉血迅速进入表浅静脉和深静脉,
皮肤、
肌肉和骨组织温度升高;瘘口远端,组织温度常较正常降低,外周
肌肉和骨组织氧分压可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乳酸浓度增加。
①血流和
血压:瘘口较小时,远端动脉正常血流方向的血液与侧支动脉血液一起,供应外周动脉及其相应各组织。即使瘘口较大、远端动脉血液逆流时,远端侧支联合某一部位的血流必定再次进入外周供应血管床组织,即在某种程度上,外周动脉血可保持其正常血流方向。如大的桡动脉-头静脉
动静脉瘘,外周血流方向一致,逆流和顺流间分割点在掌浅弓。瘘口较小、侧支动脉较大时,由于小动脉代偿性扩张,外周血流可不降低;瘘口较大、侧支动脉较少时,小动脉扩张不足以维持组织营养,尤其在远端动脉大量血液逆流时更明显。有些患者即使不影响组织营养,但与未受累肢体比较,患肢远侧血供都相对减少。
虽然小动脉阻力减小可使血流相对正常,但由于瘘口能量丧失,外周
血压可增加或减少。文献报道,桡动脉-头静脉的侧-侧型
动静脉瘘患者,88%同侧肢体远端动脉压下降。
②压迫瘘口对有关血管的影响:对桡动脉-头静脉
动静脉瘘研究表明,压迫桡动脉近端时,外周血流和
血压降低。瘘口较小时,压迫近端桡动脉可消除桡动脉远端顺向血流,但血流可从桡动脉远端流至瘘口,即桡动脉远端血液逆流;瘘口较大时,压迫近端桡动脉可增加桡动脉远端逆向血流。因此,压迫近端动脉可增加瘘口周围侧支—窃血―,进一步减少外周组织的血供。压迫重要的侧支和尺动脉也导致指动脉
血压和血流明显下降。虽然这一方法在瘘口较大时可使桡动脉远端血流从逆向转为顺向,或者瘘口较小时增加顺向血流,但因过多血液流经低阻力瘘支,则使外周血液
【病因】
病因:外伤是后天性
动静脉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贯通伤,如刀刺伤、枪弹伤、钢铁和玻璃碎片飞击伤等最为常见。受伤时,同一鞘内邻近的动、静脉均受到损伤,建立了动、静脉异常通道而形成
动静脉瘘。经皮穿刺血管造影和手术时创伤也是常见的病因。一般贯通伤外口很小,邻近的
肌肉和软组织阻止了血液外流,在局部软组织内形成血肿,血肿机化后形成动静脉的囊壁。鸟枪、手榴弹等火器引起的外伤性
动静脉瘘,动静脉之间可有多个瘘口。挤压伤亦可引起
动静脉瘘。如脾、肾切除时,脾蒂、肾蒂大块结扎可发生
动静脉瘘。肩部、臀部挫伤可引起局部
动静脉瘘。
其他原因引起
动静脉瘘不多见。自发性
动脉瘤硬化逐渐粘连、腐蚀最后穿破伴行静脉;细菌性动脉炎,停留在动脉分叉处的细菌引起动脉
穿孔并通入伴行的静脉,都可能发生
动静脉瘘。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张柏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描述为:"> 大多数由贯通伤引起,如刺伤,枪弹伤,及金属碎片等,毗邻的动静脉同时损伤并形成交通,称直接瘘。如动静脉的创口间存在血肿,在血肿机化后形成囊形或管状的动脉和静脉间的交通,称间接瘘(图49-11)。损伤的动、静脉可形成瘤样扩张。少数见于
动脉瘤破入邻近静脉,或因血管壁细菌
感染破溃导致
动静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