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神经干及
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避免此种后果的惟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隙内的
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筋膜间隙综合征本身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疗,不可拖延。一般认为在发病24h内治疗者,可以完全恢复。笔者报道1组包括CO及输液漏入软组织之病例,自伤后至出现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时间,最短者为2v4h,7v10h者占多数,少数长达24h。进行手术切开筋膜减压的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即24h内行切开筋膜减压的病例,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均获得完全恢复,功能正常。晚期筋膜切开的病例,因时间早晚而预后不同,36h切开的病例,前臂、前臂深层
肌肉尚未坏死,术后手功能仍可恢复正常;3v8天切开的病例,深层
肌肉组织已大部坏死,但浅层
肌肉尚好,术后留有轻度缺血挛缩畸形,伤后18天v3个月行切开的病例,对
肌肉缺血挛缩无改善。
1.非手术治疗 用保守方法治疗早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适应证是:肢体明显肿胀、压痛,
皮肤有张力性水疱,
肌肉被动牵拉痛,经Whiteside穿刺测筋膜间隙压力未高于30mmHg者。采用制动,抬高患肢,严密观察,经7v10天,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刘瑞林与朱庆仑用
甘露醇治疗早期筋膜间隙综合征31例,其中小腿19例,前臂6例,大腿及上臂各3例。所有病例肢体明显肿胀
疼痛,被动牵拉痛阳性,缺血神经支配的
肌肉麻痹。其中14例经穿刺测压,测得筋膜间隙的压力最高为88mmHg,最低为30mmHg,平均(60.57±5.52)mmHg,健侧压力为12.57mmHg。从受伤到开始治疗时间最早为6h,最迟120h,平均29h。先以20%
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快速输入,2h后再同样输入1次,两次之间静脉通道以缓慢输液维持。经两次输入
甘露醇后,症状明显改善,肿胀迅速消退,
疼痛减轻或消失,尿量增加。治疗后再测压,有降为0者,平均为(19.14±5.12)mmHg。多数病例仅两次治疗即可缓解。
虽然非手术治疗可以使某些筋膜间隙综合征缓解,但由于本征发展迅速、后果严重,对其治疗,宁可失之于切开过早,而不可失之于延误。
2.手术治疗 手术切开筋膜减压是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如手术方法正确,减压彻底,
术后处理恰当,则患者将顺利恢复。
(1)手术指征:
①肢体明显肿胀与
疼痛;
②该筋膜间隙张力大、压痛;
③该组
肌肉被动牵拉
疼痛;
④有或无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⑤筋膜间隙测压在30mmHg以上。具有这些体征者,应即行手术切开。对可疑是否切开减压者,宁可切开,并无不良后果,不可失之于观察。
(2)手术方法:笔者主张选用局麻,亦可选用臂丛、硬膜外麻醉。手术操作忌用止血带。
①前臂掌侧减压术:切开筋膜减压应达肿胀肌组的全长,切开长度不够,减压不彻底,是减压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至于
皮肤切口的长度则有两种意见,一种为行S形全长切口,另一种为做几个间断小切口,也达全长,于小切口之间将筋膜全长切开(图2)。前者较为敞开,减压彻底;后者如
皮肤肿胀严重,则减压有可能不彻底,至腕上如组织肿胀严重压力大者,应切至腕横韧带。
筋膜切开后,即见肌腹膨出于切口之外,观察
肌肉的血运与颜色,逐渐红润好转。除伴有血管损伤者外,一般不探查深部组织,术前桡动
脉搏动减弱者,术后
脉搏迅速改善。
前臂掌背两侧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一般掌侧重于背侧,是否掌背两面均行筋膜切开?笔者的经验是仅彻底切开掌侧筋膜,就可使掌背两侧筋膜间隙得到减压。作者行尸体解剖发现,前臂尺侧筋膜间隔附着于尺骨近全长,将掌背两间区完全分开,而在桡侧则不然,仅在桡骨中1/3桡腕长短伸肌之间,有6v8cm长附着于桡骨的筋膜间隔,在前臂上1/3肌腹丰满处,掌背肌组之间并无筋膜间隔。因此,当前臂掌侧
皮肤与筋膜近全长切开后,桡侧筋膜向背侧退缩,使背侧区筋膜间隙的容积加大而得到减压。
②小腿筋膜切开术:可采用小腿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如行小腿前外侧
皮肤切口近小腿全长,可切开胫前筋膜间隙与外侧筋膜间隙两个间隙减压,即向前牵拉,可显出胫前外筋膜,将其近全长切开,再将皮切口向外侧牵拉,使腓浅神经留于筋膜原处,在外侧筋膜上做近全长切开(图3A)。
胫后浅深两个间区的减压,可以通过胫骨内缘后侧的
皮肤切口进行,在大隐静脉后切开
皮肤近全长,在腓肠肌前缘处切开小腿筋膜使胫后浅间隙减压(图3B)。将腓肠比目鱼肌向后牵开,显出附着于胫骨内后缘的小腿深间区筋膜,将其全长切开,则使胫后深间隙得到减压。
筋膜切开后,间隙内
肌肉膨出,如有肌膜较肥厚仍约束肌腹不得减压者,可行肌膜切开。
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如累及上述4个间隙,则4个间隙均应减压;若并非累及4个间隙,则仅切开受累间隙筋膜减压;在胫后浅、深筋膜间隙二者,深间隙受累较浅间隙为多,单独浅间隙受累者极少,故深浅间隙筋膜多同时切开减压。
③掌骨间隙减压术:手骨间筋膜间隙综合征常见的受累间隙为第2、3、4掌骨间间隙及拇内收肌间隙,对其减压应在手背、第2、3掌骨之尺侧做直切开,使
肌肉减压,对拇内收肌间隙则在虎口背侧切开,稍牵开第1背侧骨间肌,切开拇内收肌肌膜,使之减压。
(3)
术后处理:筋膜切开减压后的处理关系着手术治疗的成败,故甚为重要。必须指出,正确处理和切开时间的早晚即
肌肉是否已经坏死是手术成败的决定因素。手术切开时机较早,切开后
肌肉颜色迅速转红恢复血运者,应用大量无菌的大网眼纱布覆盖。筋膜间隙内
肌肉等组织减压后,由于淋巴与静脉回流,渗出物很多,故需用大量无菌敷料。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是一个无菌手术,避免继发
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基本不换敷料,避免污染及尽早延期或二期缝合消灭伤口。因此在伤后3v4天之内,如敷料未曾湿透,则不需更换;如已湿透,则应在手术室条件下更换敷料。术后4天如肢体末端呈现
皮肤皱纹等消肿现象,则应在手术室打开敷料检查,如已消退,可从切口两端开始延期缝合数针,拉拢
皮肤(图4),中间伤口如前述处理。到7v8天时再打开敷料,视消肿情况,在两端做早期二期缝合,遗留中间不能缝合的部位,如表面肉芽新鲜,可立即行植皮,或待10v12天时再次缝合或植皮消灭创面。一般均可做到10天左右消灭创面,避免
感染。由于切口中肉芽瘢痕不多,以后
肌肉活动功能恢复都较满意。
筋膜切开后发生
感染的因素有二,一为更换敷料污染,二为存在有坏死组织,发生
感染。对于切开筋膜减压较晚的病例,深部
肌肉已经坏死,只要表面
肌肉未坏死,又未探查深部组织,则仍同上述早期切开的病例一样处理。如伤口已
感染,则只有剪除其坏死
肌肉组织,更换敷料,二期愈合。
3.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中晚期治疗
(1)中期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至伤后3v4周,肢体肿胀开始消退,
疼痛消失,可视为中期,此时
肌肉已坏死,神经干也已遭受损害,但挛缩畸形尚未出现,应尽快进行
肌肉活动锻炼促其恢复,同时仔细检查受累神经的功能,如能残存部分功能,则说明该神经尚未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害,在神经外膜及干内正在进行着纤维化的演变,如神经功能无进一步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神经松解,以期获得进一步功能恢复。
我们的经验是,神经受累出现功能障碍之后,治疗以早为好,中期正是做神经松解的时机,前臂正中神经,小腿胫后神经于松解术之后,常有较满意的恢复,例如手掌指正中神经感觉的恢复和鱼际
肌肉的恢复,足底胫后神经感觉和屈趾功能的恢复,这对手、足功能都是很重要的。
神经松解术的方法以简单为好,于显露受损神经段之后,勿从基床上将神经游离,因神经干的血供系从周围组织供给,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中期,组织缺血刚恢复到一定程度,但完全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游离神经干将会使之再缺血,障碍其恢复,主要的方法是于
肌肉间隙显露神经干后,常见到该神经干变细,表面有纤维条压紧,使之不能呈柔软膨出状,松解的步骤是先切开神经表面的纤维组织,再切开神经外膜,不再做束间松解与分离,如此减压后,有助于神经血供和功能的恢复,周围
肌肉缺血,也不做过多处理与探查。
(2)晚期治疗:松解挛缩及矫正畸形手术,不宜做得太早,尤其在儿童,应待其残余
肌肉的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筋膜间隙缺血挛缩,除
肌肉缺血坏死挛缩外,还有组织粘连,而加强锻炼常可使部分粘连得到缓解,深屈肌、浅屈肌、伸肌都挛缩时,一次手术做得很彻底,其效果并不见得好,因屈指深浅肌均松解或延长后,肌力丧失较多,加以术后固定,又可发生粘连,使锻炼效果不大,而分次手术,一次仅解决一部分,如浅屈肌一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