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 ( adhesive otitis media )
解释 收起


    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是各种急、慢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导致以中耳腔纤维组织增生或疤痕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后遗症,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的机化以及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引起的鼓室内纤维性粘连是主要原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期发病者居多,大多数为双侧性,有一定遗传倾向。
    有关发病率报道各不一致,我国董民声教授在早期所报道的859例河南农村耳病患者中,粘连性中耳炎占7.9% 。虽然随着婴幼儿、儿童期听力筛查项目的逐渐推广实施,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粘连性中耳炎患病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其仍然是目前耳科领域的常见疾病之一。
    Mandour通过100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术前和术中的显微镜观察,认为本病在I临床和病理上可分为活动期(早期)和静止期(后期)两个不同的阶段,鼓膜上是否存在血管纹结构是区分两期的重要征象。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中耳负压和充气不足,而鼓室粘连较轻(不张耳,the atelectatic ear),鼓室充气后鼓膜可部分复张;病变后期,鼓室内重度粘连,中耳传音结构活动度明显受限,故患者常有较重的听力障碍。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听骨链以及圆窗、前庭窗的受累程度,而非单纯的鼓室内纤维性粘连带。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患者多有较明确的前期耳病史,包括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少数病人有耳部手术史。由于儿童、婴幼儿很少主诉听力下降,早期的中耳炎症(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易被忽略,故对小儿听觉语言发育的细致观察至关重要,儿童、婴幼儿听力筛查的开展也有助于发现早期的中耳病变。此外,部分患者存在影响咽鼓管功能的病变,如鼻-鼻窦的慢性炎症、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先天性腭裂等。
    本病主要症状为程度不等的听力下降,轻者可不自觉,重者可有明显的交流障碍,少数患者甚至可发展为全聋,后者可能是中耳炎性渗出或细菌毒素透过圆窗膜损害耳蜗听觉感受器所致。儿童病人可因听力下降导致一定的言语发育障碍,包括发育延迟和言语不清。耳聋严重者还可伴有精神抑郁和记忆力衰退等全身症状。除听力损失外,患者常有耳鸣、耳闷胀感等局部表现,伴眩晕者很少见。
   
    (二)查体要点
    着重观察鼓膜形态、色泽、活动度等局部体征。患者鼓膜完整,但多有不同程度的混浊、增厚、萎缩、瘢痕或钙化斑形成等变化。松弛部和(或)紧张部可呈明显的袋形内陷,极易被误认为是穿孔,锤骨柄和锤骨短突轮廓可凸显。如鼓膜呈萎缩透明状,则鼓室内结构清晰可见。
    鼓气耳镜检查或捏鼻吹张可见鼓膜不活动或活动度减弱,有时袋型内陷的鼓膜可局部外膨呈泡状,许久方能回缩,少数情况下鼓室内可见液平或气泡。病史较长的粘连性中耳炎可伴发胆脂瘤,后者多见于鼓膜松弛部及后上象限。此外,还应注意鼻腔、鼻咽部和口腔诸结构的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病因。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要点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预后评价 展开
5 病程和预后 展开
6 诊断标准 展开
7 诊断依据 展开
8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