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是国际上统一命名,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口腔红斑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如结核及霉菌感染等,病因不明。
典型的天鹅绒样红斑似不难诊断,但红白相间的间杂型红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间杂型红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颗粒型红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3种类型: 一、均质性红斑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粘膜。 二、间杂型红斑红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临床上见到红白相间,类似红斑在天鹅绒样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也即颗粒型红斑 指端及指(趾)甲周红斑是红斑 红斑),毛囊栓塞,红斑,严重者可出现红斑、红斑、皮肤粘膜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川崎病为风湿的2倍。显然川崎病已取代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
【病因】本病病因不明。
病理检查可见上皮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与不全角化混合存在。角化层极薄甚至缺乏,乳头层上有2~3层棘细胞,以至乳头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细血管的明显扩张,使病损表现为鲜红色。镜下除见有上皮萎缩外,尚有表现为上皮增生,钉突增大伸长,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遂使结缔组织更接近表面。颗粒形成的机理就是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棘细胞缩小,核大深染,有丝分裂相增多等上皮异常增生。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胞核大、胞浆呈强嗜酸性,有时有角珠形成。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鳞状细胞癌。
一、扁平苔藓扁平苔藓边缘可变性,常在发红区周围发生白色条纹或网状损害,往往对称,并可在多处发生。病损区域粘膜平,白线条稍高,糜烂可愈合。病理检查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而红斑边缘清楚,范围固定。病损高出粘膜,或与粘膜平,或蚀下。天鹅绒样表面,颗粒,结节,肉芽状。磨砂状表面,不愈合。病理检查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上皮内有角化不良细胞,有时有角珠形成。 二、红斑是在红色病损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有白色磨砂状表面,病损不愈合。病理检查除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润癌。
一旦确诊后,立即作根治术。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
本病如无及时处理易并发原位癌或浸润癌。
【预后】口腔粘膜红斑是一种非常严重但又少见的癌前病变。其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现鲜红色、天鹅绒样的斑块。临床及病理学上均无任何其他疾病的特征,不能诊断为任何其他疾病临床可分为: ①均质型, ②间杂型, ③颗粒型。此病例为颗粒型。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润癌,只有少数上皮异常增生,这类型的癌可以面积较大,也有的表现为多中心性生长。颗粒型形成的机制,是上皮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2]。本病易与红斑是少见的癌前病变,临床上应提高警惕。
系统性红斑狼疮 | 风湿热 | 经络 | 发热 | 头痛 | 水肿
| 局部灼热 |盘状红斑 |侵蚀性水疱 |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 |指端及指(趾)甲周红斑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