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er jie)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古代医籍中尚有“耳疔”、“黑疔”等别称,如《外科证治全书·卷2》中说:“耳疔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西医学的“外耳道疖”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3.耳内疼痛或疼痛加重。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之减轻。5.可伴耳前后疼痛 很多患者在出现面瘫症状之前,往往有耳后乳突部位疼痛的表现。耳内疼痛 疼痛。疼痛。 疼痛可通过该神经疼痛。 传导性疼痛不是持续的而是间断性的。 炎症。
【病因】耳疖是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急性乳突炎:外耳道后上方内段红肿下塌,以致外耳道狭窄,耳膜后上方窥视不到,伴耳内剧痛,牵引头脑,多有耳膜穿孔,外耳道流出多量黄浊脓,乳突部压痛明显。
【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1.风热犯耳证:疏风清热。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2.毒火犯耳证:清热解毒。龙胆泻肝汤加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皂角刺;便秘加大黄。 二、其他治疗:1.外敷疗法:醋调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外敷疖肿处,耳前后肿痛者亦可以此外敷;或涂黄连膏、鱼石脂软膏于疖肿处,2次/日。初起时,亦可涂碘酊于疖肿处,2次/日。2.切开疗法:疖肿化脓未溃者,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小刀刺破,放出脓血,涂黄连膏。
耳前后皮肤红肿,耳痛
【预后】【预防与调护】1. 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2. 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或用干棉签拭干净。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应清除脓液。睡眠时应侧卧,患耳朝下,以利脓液排出。【预后与转归】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如病情严重,累及耳廓软骨,则可发展成断耳疮。
便秘
| 菜花耳 |传导性耳聋 |传导性耳鸣 |耳后疼痛 |耳廓变大 |耳流脓 |耳漏 |耳内疼痛 |耳前淋巴结肿大 |耳痛 |复聪现象 |复听 |鼓膜发红,耳后红肿 |间歇性耳痛 |脓包 |听觉过敏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