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指神经外胚叶组织发生的肿瘤,包括两类:一类是由神经问质细胞(胶质细胞)形成的,叫胶质瘤;另一类是由神经系统的实质细胞(神经元细胞)形成的,没有统一名称。由于两类肿瘤不好区分,且胶质瘤的发生率远远大于神经元肿瘤,故临床上把它们统称为胶质瘤。
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平均年发病率为10/10万。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占全部脑肿瘤的33.3%~58.6%,平均43.5%。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85:1。胶质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后又逐渐下降。在部位上,儿童及少年以后颅窝及中线肿瘤多见,成年人以大脑半球肿瘤居多,而老年人则胶质母细胞瘤占优势。胶质瘤的部位与病人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例如,脑干肿瘤多见于儿童而少见于成人。胶质瘤的类别与病人的年龄也有关系。例如,小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或少年;大脑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则多见于成人;成人的脑干肿瘤常见为星形细胞瘤,而儿童脑干胶质瘤则常为极性成胶质细胞瘤。
胶质瘤大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占全部胶质瘤的51.4%,其中又以额叶最多(占大脑半球胶质瘤的46%),颞叶次之(占35%),顶叶更次(占15.6%),枕叶最少(占2.6%)。两侧半球发生胶质瘤的几率差别不大。髓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小脑。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平均分布于脑组织的各区域。不少胶质瘤范围广泛,影响几个脑叶甚至两侧大脑半球。
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胶质瘤和其他系统恶性肿瘤一样,由在细胞染色体上存在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各种后天诱因作用下发生表达改变而致,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逐渐演变过程。诱发胶质瘤的可能因素有遗传、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除可向周围脑组织浸润外,还可以沿脑白质纤维生长,甚至可以扩展到对侧半球。虽然有些胶质瘤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但临床过程却并不是良性。胶质瘤细胞极少发生颅外转移。某些恶性程度较高,位于脑表面和脑室内,瘤质较脆者,瘤细胞容易脱落并沿脑脊液在脑表面播散种植。
Kleihues和Gavenee于2000年发表了WHO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分类,见表2-1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与查体要点
(1)常见症状:胶质瘤是生长在基本密闭的颅腔内的新生物,随其体积逐渐增大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常具有以下特征:起病一般缓慢,症状渐进性加重;具有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肿瘤生长部位或其邻近的神经组织受到
肿瘤的压迫、侵犯而产生功能缺损表现。某些类型的
颅内肿瘤,还可有一些特殊表现,可作为l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随着
肿瘤增大,逐渐出现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头痛、
呕吐、视力减退、
复视、
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可出现黑朦、头晕、猝倒、表情淡漠、
意识障碍、二便失禁、
脉搏徐缓及
血压增高等征象。当瘤内
出血时,可表现为急性
颅内压增高,病情严重时常有
脑疝形成。
1)
头痛:这是
颅内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首发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内
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而产生,有时是由于
脑神经或交感神经向心纤维被
肿瘤直接压迫,甚至损害,少数由于颅骨、脑膜的继发性
炎症而产生。有人统计90%的
颅内肿瘤患者在整个病程中主诉有
头痛。
颅内肿瘤引起的
头痛,多数为钝痛,也有为跳痛、胀痛,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与
肿瘤所在位置并不一致,但也可主要在患侧。
头痛开始为间歇性,常在早上醒后出现,起床活动后,由于颅内静脉回流好转,
头痛随之减轻或消失。
咳嗽、用力等动作,可使
头痛加剧。随着
肿瘤的发展,
头痛时间可延长而成为持续性。
肿瘤阻塞脑室系统时,可突然出现炸裂样头部剧痛甚至
昏迷。
颅内肿瘤晚期,由于压力波(指颅内高压时出现的A波)的形成,可出现阵发性剧烈
头痛、缓脉、苍白、大汗,甚至
意识丧失,数分钟后逐渐缓解。如此反复发作,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A波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多数作者认为是
颅内压增高时代偿功能趋向衰竭的表现。但在高度颅压增高时,也有完全不觉
头痛的。
头痛部位与
肿瘤部位之间,一般认为并无恒定关系,但以下资料可供参考:
①前额痛伴以眼和眼眶深部
疼痛,常提示矢状窦旁
肿瘤,阻塞脑室系统的
肿瘤或垂体区域的
肿瘤。
②约有2/3的
头痛发生于
肿瘤部位的附近,如为一侧性
肿瘤,则
头痛常在同侧。
③后颅凹
肿瘤的
头痛,常在开始时见于枕部或枕颈部。但随病情发展,
头痛可出现于额部。小脑
肿瘤伴枕骨大孔疝时,出现满头剧烈
疼痛。后凹
肿瘤常伴有颈强直和强迫头位。
④
颅内肿瘤早期,可能在患侧
头痛更突出。
⑤脑深部的
肿瘤,在其上方的颅部行
叩诊时,可使
头痛加重。
2)
呕吐:这是
颅内肿瘤重要症状之一。
呕吐系由于延髓
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可先无恶心,呈喷射性
呕吐。后颅凹
肿瘤出现
呕吐者最常见。第四脑室内的
肿瘤直接刺激
呕吐中枢,也可引起
呕吐。
呕吐常在清晨较易出现。许多病员在头剧痛时,出现
呕吐,吐后
头痛减轻。儿童由于颅缝分离
头痛不显著,且因后颅凹
肿瘤多见,故
呕吐常常是首发症状。有些病儿,
呕吐频繁,
头痛不突出,易误诊为肠胃道疾病,值得注意。症状的发展通常呈慢性、进行性加重过程,少数可有中间缓解期。有些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完全不出现
呕吐。
3)
视盘水肿:
颅内肿瘤出现
视盘水肿,是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颅内压增高可产生
视盘水肿和视神经继发萎缩所致的视力下降。一侧
视盘水肿严重,而对侧较轻,或一侧出现
视盘水肿而对侧正常时,可能是在
水肿严重或有
水肿一侧有
肿瘤存在。小脑幕上的
肿瘤患者,出现
视盘水肿的约有50%;小脑幕下
肿瘤患者,出现
视盘水肿的约有75%。
视盘水肿发展的结果是继发性
视神经萎缩,患者可因此失明。
(2)常见脑部
肿瘤:根据
肿瘤所处的位置,一部分病人还可出现局灶性症状和体征,是
颅内肿瘤临床定位的重要依据,称为定位症状。局部症状是由于
肿瘤所在部位的脑组织受到
肿瘤的压迫或浸润而产生的一种功能障碍的表现。概括起来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部
癫痫)和废损性症状(如失语症或
失用症)。早期出现的局部症状,对定位诊断有价值。晚期出现的局部症状,如一侧或两侧外直肌
瘫痪等,常为颅内高压的表现,称为假定位症状,应注意鉴别。还有远隔症状,如外侧裂
肿瘤引起的偏瘫等,也须注意。
颅内肿瘤位于天幕上的较天幕下的为多,现将各部位
肿瘤的表现介绍如下:
1)
额叶肿瘤:
额叶肿瘤较常见,常先引起功能缺损的症状。
①中央前回
肿瘤:中央前回与运动功能关系密切。此区的
肿瘤常先引起刺激性症状,以后才出现废损性症状。
颅内高压症状则不如额前部和额中部者多见。刺激性症状:常为局部
癫痫或以局部
癫痫开始为先兆逐渐扩大到半身,有些患者最后可发展成为全身性
癫痫发作。
肿瘤位于矢状窦旁者,引起对侧足和小腿的局部
癫痫;
肿瘤位于中央前回下部,可引起对侧面部和手的局部
癫痫。少数患者,仅出现全身性
癫痫,并不出现先兆性局部
癫痫。局部
癫痫无论单发或作为先兆出现,都有重要的定位诊断意义。但也要注意到很多病例的局部
癫痫,其病灶并不在中央前回,而是在其邻近区域。
肿瘤引起局部
癫痫或全身性
癫痫发作之后,有时可出现
癫痫后
瘫痪(Todd
瘫痪)。此种
瘫痪可以是不完全的,也可以是接近完全的。其持续时间,短的仅几分钟,长的不过数小时,然后完全恢复。此种暂时性
瘫痪,可以是出现持久性
瘫痪的先兆。
癫痫后
瘫痪,可能是
癫痫发作时,最活跃的神经元发生衰竭的结果。根据
癫痫后
瘫痪的部位,也可推断出受累最严重的区域,从而作出定位诊断。皮质运动功能废损的症状:
肿瘤压迫或浸润脑组织可引起持久性功能废损的症状。这些症状的范围,因
肿瘤所在部位而不同。当其向后发展时,伴有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
②额前叶
肿瘤:额前叶的
肿瘤,常在早期引起
头痛和精神症状。在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中,有2/3的患者表现精神呆滞,表情淡漠,缺乏始动性,记忆力与注意力减退,思维与综合能力严重失调,欣快、易怒,对周围事物毫不关心,不修边幅,甚至随地大小便或不能自理。另外也有患者表现
神经衰弱综合征。患者自诉
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中部分患者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无颅内高压表现,也无神经体征出现,可误诊为
神经衰弱,值得警惕。额前叶
肿瘤少有引起
癫痫发作和
瘫痪。
③额叶中部
肿瘤:常在早期引起
头痛,并易引起中央前回的症状,如
癫痫发作,
瘫痪等。
肿瘤靠近额上回,可引起对侧强握
反射和摸索运动,但少有引起凝视
麻痹。优势半球
肿瘤靠近额中回后部,则引起书写不能;靠近额下回后部,可引起运动性失语症或混合性失语症。额叶中分的
肿瘤,也常引起精神症状。
2)
顶叶肿瘤:
①中央后回
肿瘤,顶叶肿痛位于后中央回时,也可引起刺激症状和功能废损症状。刺激症状为感觉性局部异常,患者感到肢体或面部突然发麻,然后迅速扩展到该侧半身。有些患者发麻后继以该侧肢体抽动。也有人认为
肿瘤累及顶叶而发生局限性
癫痫者,远较额叶者多。随着病程发展,中央后回受到损坏,则出现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主要是深感觉障碍和随之而产生的精细感觉的障碍。中央后回的
肿瘤,可向前压迫紧邻的第4区,因而产生对侧的弛缓性
瘫痪,并常伴有肌萎缩。
②顶上小叶
肿瘤,主要引起对侧的深感觉障碍。
③优势半球角回的
肿瘤,引起失读症;优势半球缘上回受损,引起双侧运动性
运用不能,患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某种动作,但实际上做不出该动作。由于
肿瘤常向四方生长或浸润,因此,可引起较广泛的损害,临床上出现复杂的顶叶综合征。
3)
颞叶肿瘤:此区
肿瘤临床症状以
头痛为多,占 75% ,
癫痫占8.3% ,其他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肢体无力、
呕吐、肢体麻木、三叉神经叉等。
颞叶肿瘤易引起颅内压力增高,出现颅压增高的症状。
颞叶肿瘤可引起刺激症状,如钩回发作、意识运动性发作和视幻觉(形象性)等。另外也可引起功能缺损症状,如感觉性失语症,同侧偏盲或上象限偏盲。颞枕区受累,可出现命名性失语症。
颞叶肿瘤也可引起精神症状,包括急躁、好哭、重复语言、语无伦次、性格改变等。
颞叶肿瘤压迫沿颈内动脉进入颅中凹的眼瞳交感纤维,则引起同侧霍纳综合征,但常为不完全的。
颞叶肿瘤虽可引起以上症状,但大多不典型,很难以此来定位诊断。由于
颞叶肿瘤可以表现很少或完全缺乏定位体征,又未出现颅内高压现象,而以精神症状就诊,可被诊断为
神经衰弱。
4)
枕叶肿瘤:
枕叶肿瘤不常见,其症状以对侧同侧偏盲最为常见,特点是有黄斑回避。另外,可有视幻觉(闪光),
认识不能(
失认症)、
视物变形症。视幻觉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
癫痫发作的先兆。细心的患者可能发现其视幻觉先出现于外侧,然后向内侧移动,但不超过中线。如果视幻觉之后继以
癫痫,则常先出现双眼和头部转向对侧,然后才发生全身性
抽搐。18区下分的病灶,可出现视物
认识不能,患者看见无生命的东西不认识,只有摸到或尝到才能认识,但看见有生命的东西则能认识。l8区的损害,还引起颜色
认识不能(色
失认症)。此种患者并无色盲,但不能了解外物的颜色。
枕叶肿瘤向前发展,可引起失读症,感觉性失语或命名性失语症等,向下压迫小脑半球可引起
眼震颤,同侧
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低,压迫海马回可出现嗅觉和触觉障碍。
5)松果体区
肿瘤:依据
肿瘤压迫邻近组织而定,导水管受压,则由
脑积水引起的颅高压是唯一症状。四叠体受压主要表现为上视障碍和瞳孔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障碍。还可出现滑车神经不全
麻痹、眼睑下垂等。
肿瘤压迫四叠体下丘和内侧膝状体可发生
耳鸣、耳聋。压迫小脑表现为持物不稳、步态蹒跚、眼球水平震颤。中脑受压表现为肢体不全
麻痹、两侧锥体束征,有时还能影响到病人的意识状态。下丘脑损害表现为
尿崩症、嗜睡、肥胖、全身发育停滞等。
性早熟仅见于男性。
6)
胼胝体
肿瘤:此区
肿瘤较少见,精神症状很明显,而且常常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有人认为此区
肿瘤引起精神症状的多于其他任何部位,其精神症状的特点为情感淡漠、嗜睡和记忆缺损,记忆缺损可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此外,其他部位
肿瘤所引起的精神症状,也可出现在此区
肿瘤患者。此区
肿瘤还可引起全身性
癫痫发作。过去认为
胼胝体
肿瘤患者,可出现
运用不能,特别是优势半球同侧的肢体,这是由于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向对侧走行的联络纤维在经过
胼胝体时被损害所致。但现已证明单独
胼胝体损伤不引起
运用不能。
胼胝体的
肿瘤向两侧发展至白质,可引起锥体束损害,但两侧程度不相等,可能一侧轻偏瘫而另一侧仅有
反射改变。
胼胝体前分的
肿瘤向两侧发展可累及额叶,出现一侧或双侧强握
反射。如果累及纹状体,则出现震颤及舞蹈样运动。此区
肿瘤常在很晚期才引起颅内压力增高。
7)中央内侧区
肿瘤:所谓中央内侧区,其上界为
胼胝体,下界为丘脑下部,主要包括透明隔、第三脑室、丘脑前核和内侧核、松果体和四叠体等结构。中央内侧区的
肿瘤,有三个共同特点,即常见显著的精神症状,少有
癫痫发作和缺乏显著的一侧化症状。
8)透明隔和丘脑内侧部分的
肿瘤:此区
肿瘤几乎都是
神经胶质瘤,患者有进行性加重的精神症状,如淡漠,情绪反应丧失,最后成为真正的
痴呆,四肢出现
运动不能性张力过强综合征,这显然是双侧纹状体受压的结果,患者常有静止性震颤和张持
反射,少数患者早期可出现小便失禁。
9)颅后窝
肿瘤:小脑半球病变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
共济失调。还可出现患侧肌张力减退或消失,腱
反射迟钝或出现钟摆样膝
反射。
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小脑蚓部病变主要表现为躯干性和下肢远端的
共济失调。脑干病变特征性表现为交叉性
麻痹和相应节段的
脑神经
麻痹。小脑桥脑角病变为病侧中后组
脑神经症状和小脑症状,前者常为
耳鸣、听力下降、
眩晕、颜面麻木、
面肌痉挛、面肌
麻痹及声音嘶哑 、饮水呛咳等,后者表现为病变同侧
共济失调及水平
眼震。
小脑
肿瘤邻近四脑室,故常在早期阻碍脑脊液循: 而引起颅内高压的症状。小脑
肿瘤患者平时
脉搏、呼吸可正常,但当
头痛发作严重时,贝 常可见到显著缓慢,甚至呼吸骤停而死亡。严重的颅内高压,偶尔可引起反应迟钝或
意识丧失。小脑
肿瘤压迫中脑时,可引起阵发性去大脑强直,称为小脑发作。
小脑
肿瘤可分为小脑半球
肿瘤和小脑蚓部
肿瘤,其临床症状也有区别。
①小脑半球
肿瘤:大多数患者为中年人,
肿瘤性质多数为低级别
星形细胞瘤,但也有一部分结核球,少数为
血管畸形或成血管细胞瘤。无论是
星形细胞瘤或成血管细胞瘤,都可发生囊性变。患者大多数比较早就出现
视盘水肿或颈项强直等体征,患侧肢体常可查到协调不能、轮替运动障碍、辨距不良、运动性震颤、肌张力降低和反冲力消失等现象,行走时患者常向患侧偏斜。由于眼肌协调不能,故可出现
眼震颤,令患 侧向健侧,其
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但也可为旋转性,甚至少数患者可为垂直性。
②小脑蚓部
肿瘤:患者行走时,基底加宽呈蹒跚步态,且易向前后倾倒。如果
肿瘤位于蚓部前分,则病人常向前倾倒;若
肿瘤位于蚓部后分,则常向后方倾倒。四脑室被其阻塞时,引起颅内积水,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现象。
视盘水肿一般都可见到,第四脑室底部受压迫时,最易累及前庭神经核,出现
眼球震颤。蚓部
肿瘤可向外侧发展,因而出现小脑半球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