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并不是每一个
腰椎峡部裂或脊椎滑脱患者都需要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峡部裂及?度脊椎滑脱患者并无症状,不需要治疗。
虽于X线片出现,但很多人并无症状,有
腰痛者多为运动员,可行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活动,局部治疗,有的可用腰围或支具背心治疗。
1.儿童和青少年
腰椎峡部裂 关于青少年腰峡部裂的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不缓解者,Ivanic等报道用Morscher设计的钩螺钉治疗,获得较好效果,成人
腰椎峡部裂可用Buck螺钉及其改良方法治疗。在青少年
腰椎板还未发育完成时钻入螺钉,有时可发生骨折或者多次打孔致螺钉松,故Marscher设计用Harrington椎板钩加上1个螺钉,固定峡部,先将峡部纤维组织清除出骨创面,植入碎骨,螺钉自上
关节突基底进入,先打好孔,再进入松质骨螺钉,方向是向上与椎体软骨板成40°角,向外斜,两侧钉间成20°角,至上
关节突内,勿出骨外,然后拧紧钉尾之螺帽,使峡部挤紧,由于螺钉在骨内,一般无损伤神经之虞(图6)。
笔者认为未成年峡部裂患者的手术适应证为:非手术治疗不愈,峡部裂隙较大,峡部裂伴有该椎不稳定,进行性加重者。
2.成人峡部裂
(1)非手术治疗:对峡部裂引起的下
腰痛,其压痛点在棘间韧带、峡部或椎旁肌者,可行痛点
普鲁卡因封闭或腰部
物理治疗。对新鲜峡部骨折及儿童患者疑为疲劳骨折者,可用
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治疗,固定12周。
(2)手术治疗:对
腰痛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为青年及中年均可行手术治疗,伴有椎间盘突出者,同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
以往对峡部不连多行包括患椎在内的上下3个脊椎的融合术。例如Hibbs椎板植骨融合术,由于游离椎弓的异常活动,植骨融合率较低,甚至可有50%不愈合。现多放弃此类治疗方法,而改用局部治疗使峡部不连愈合的方法。主要是局部植骨治疗,适用于峡部裂和?度滑脱。
①峡部不连局部植骨术:本椎椎板横突植骨术:笔者自1958年对
腰椎峡部不连患者,施行峡部不连处局部植骨,即切除峡部不连处纤维骨痂后,做本椎的横突跨过峡部裂隙至椎板的植骨术,不融合
关节。35个峡部不连中,峡部愈合率为94%。经过平均7年多的随诊,
腰痛缓解率为70%。在随诊达21年的6例中,有5例
腰痛消失,正常活动。
峡部局部植骨术适用于单纯峡部不连症或?度以内之脊椎滑脱症,不伴有小
关节骨
关节炎及压迫神经根者。峡部活动引起
反射痛,放射至臀部或股后者,如经脊髓造影或MRI无神经根受压表现,做椎板横突植骨术峡部愈合后,
反射痛可以消失。伴有椎间盘突出者,可同时行开窗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手术操作:局部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下腰正中切口或L形切口,转向一侧髂后上棘,分开椎旁肌显露出患椎的椎板、峡部及上
关节突。以Kocher钳夹住患椎游离椎弓,向头尾端摇动,可以看到游离椎弓及峡部的异常活动,峡部常有些纤维骨痂,有的可见游离小骨块,将纤维组织切除,使峡部骨端露出新创面,在上
关节突外侧与横突根部之间常有一副突,用骨凿将副突连同其外面软组织一并凿下,至横突根部沿其后面向外推开软组织,使之成小袋,刮除横突根部骨膜,而不使横突上下软组织分开,以便保持植骨于横突后面而不向上下移位。椎板亦做出骨粗面,待接受植骨。
在L形切口的短脚或另行切口,显露髂后上棘,凿取宽O.8cm、长2.5cm。厚O.2cm的骨松质5片及碎骨数块,将植骨块分为两份,每1份有骨片2块半及碎骨2或3块。植骨时先将碎骨植于峡部裂隙中填满,再将半片骨植于横突根部,使其与椎板平面接近,然后将骨片植于横突跨过峡部至椎板,每侧2片松质骨椎旁软组织复回原位,不需内固定,缝合切口,置负压引流48h(图7)。10天后拆线,打
石膏下腰围,卧床8周后带
石膏起床,4个月后除去并摄X线片检查,X线片显示峡部裂近于消失的时间,大约为8个月。
②Buck峡部螺丝钉固定并植骨术:于切除峡部纤维组织后,自下
关节突向上向外经过峡部至本椎上
关节突,拧入1枚螺丝钉,使峡部固定并于峡部植骨。6例中5例峡部连接,但1例螺丝太长,出现神经根症状,取出螺丝钉后症状消失。另1例螺丝钉脱落,手术取出。峡部末愈合。
③张力带固定局部植骨术:成茂华、唐天驷等先用Buck法治疗14例,腰4有 9例,腰5有5例,有?度滑脱者12例,无滑脱2例,结果优10例、良3例、差1例。他们又用1mm钢丝,分别套绕峡部裂椎的两侧横突根部.交叉在棘突下打结。峡部清理后局部植骨,治疗18例,腰4、腰5各9例,17例有?度滑脱,1例无滑脱,结果优16例、良1例、差1例,行生物学测验,张力带钢丝与峡部螺丝钉相等。
④改良植骨术:贾连顺、戴力扬等改进植骨方法,将峡部裂处纤维骨痂组织清理除去后,凿出新创面,峡部裂隙约3v7mm宽,最大为11mm,
关节突背面和椎板做出粗糙面,从后髂取骨,修剪成适合形状,植于峡部裂隙中,两侧部盖在
关节突和椎板上。
⑤峡部植骨,螺钉与张力带相结合固定:谭军等则将峡部植骨拉力螺钉与张力带固定相结合治疗青少年
腰椎峡部裂,方法是将峡部裂处纤维组织切除做出新创面,植入髂骨块,置入螺钉是在病椎椎板下缘距棘突外侧缘线约8.0mm处,以尖嘴钳咬去少许骨皮质,由此钉点向外上约30°角方向,在导钻引导下,用2.5mm钻头钻入,直视下经峡部尾端,植骨块和峡部头端,最终穿透椎弓根与椎体交界处的外上方皮质骨,测出螺丝长度,一般为40.0v45.0mm,丝攻,拧入直径3.5mm钛质拉力螺钉,若采用皮质骨螺钉,则用3.5mm钻头扩孔形成加压滑动孔,置入相应螺钉,需注意在钻孔与置入螺钉时。需调整体位,即显露病变,钻孔时,在
腰椎前屈位,较易操作,可利用手术台腰桥,而当置入螺钉拧紧时,则需相反使腰部后伸,使峡部靠近并固定于腰生理前突位,将峡部拉紧,再将小骨条植于峡部表面,用止血纱布固定,最后用胸骨缝线,环绕横突基底部后,再环绕螺钉尾部收紧打结(图8)。
3.脊椎滑脱
(1)儿童期
腰椎滑脱:通常发生于腰5v骶1处,为典型的?度,且常引起背痛(不稳定),畸形或步态改变(—骨盆摇摆―和腘绳肌
痉挛),虽然本病症状可发生于人生的各个时期,但筛选研究显示滑脱最常发生于5v8岁儿童和青少年中,在过伸活动中发病。爱斯基摩人发病率甚高(>50%)。严重的滑脱可伴有根性症状(腰5)及腰骶
关节的后凸伴有或不伴有可触及的棘突台阶感和圆形的臀部。脊椎滑脱可伴有隐性脊柱裂、
胸椎后凸及Scheucrmann病。
①轻度滑脱:<50%,为明确脊椎峡部裂或轻度脊椎滑脱的诊断,常需行骨扫描或X线断层照相,通常非手术治疗(支具和锻炼)是有效的,具有?度滑脱的青少年患者,一旦症状消失,可恢复正常的活动。对那些不伴有症状的?度滑脱病例,应限制其活动,如体操。本病渐进加重者少见,但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发病,女性,>10°的腰骶滑脱角(在侧位X线片上看该角由骶骨上缘与腰5椎体下缘平行线的交点构成),严重的滑脱、上面半球状或严重倾斜的骶骨(与垂直线成角>30°)。因此,?度滑脱的病人或先天性脊椎滑脱有使滑脱加重的危险,并且由于神经弓是完整的可引起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外科手术治疗为腰5骶1后外侧融合,适用于轻度滑脱或渐进性滑脱者,也适用于经非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
疼痛的病例。Wiltsc的椎旁入路至
腰椎横突和骶骨耄的后外侧融合已常被应用。在儿童轻度滑脱的病例中。腰5脊神经根受累是很少见的,一旦发生则需行减压手术。并利用一枚Lag螺钉(Buck)植骨加张力带钢丝固定(Bradford)或本椎椎板横突植骨术(胥少汀)的手术方法来治疗峡部裂。适于滑脱少于25%以及腰4或腰4以上部位峡部裂的年轻病例。
②?度和?度的脊椎滑脱及脊椎前移(spondyloptosis ?度):更易引起神经性症状。对滑脱超过50%的儿童建议予以预防性融合,常需在局部腰4v骶1处行双侧后外侧融合,不用内固定。对持续性无力的患者需行神经根探查术。脊柱滑脱的复位,有20%v30%腰5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其可慎重地应用于有不能接受的严重畸形的病例,或对严重腰5后凸畸形使腰4至骶骨后力融合的骨块承受张力而难以矫正后凸畸形的病例。在手术中和术后几天中,应行闭合性神经监测以监测术后的神经病变。仅后方减压、腓骨椎间融合和不复位的后外侧融合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Bohlman)。—脊椎滑脱危象―是指患者具有严重的滑脱、加重的
疼痛和腘绳肌腱紧张,此种病例应行复位及固定。吉尔(Gill)的手术方法,切除游离的椎弓,在儿童中为禁忌证且在成人中也很少应用。
(2)成人脊椎滑脱:
腰椎峡部裂脊椎滑脱者,并不是皆有症状,对有症状者,应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腰围或支具等至少3个月,不能缓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
①?度以上
腰椎滑脱,非手术治疗不愈者。
②进行性滑脱或?度以上滑脱。
③
腰椎滑脱并有神经根或马尾压迫症状者。
术前检查,除临床体征检查外,应摄
腰椎前屈后伸侧位片,观察滑脱椎体的稳定性,椎体位移>3mm者,为不稳定,最好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