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 ( burst of lumbar isthmus and spondylolysis )
别名: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
解释 收起

概述:过去将脊椎崩裂的原因统归至先天性与外伤性两类;但实际上,真正最为多见的乃是由于退行性变所致者,约占全部脊椎崩裂者的60%以上。     从解剖上来看,腰椎峡部系指上、下 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方腰椎向前倾斜,下方的骶骨则向后倾斜,因此,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但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腰5下 关节突和周围 关节囊、韧带的限制,使腰5峡部正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腰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     峡部崩裂以后,椎弓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上 关节突、横突、椎弓根、椎体,仍与上方的脊柱保持正常联系;下部为下 关节突、椎板、棘突,与下方的骶椎保持联系。两部之间失去骨性联结,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现为椎体在下方椎体上向前滑移,称为脊椎滑脱,系由Killam命名。     回顾历史,早在1854年Killam即发现并报告了4例发生于产后的先天性脊椎滑脱者。并首次提出脊椎滑脱的命名。Robert于1年后证明本病的病因为椎弓崩裂。因此,后来皆称之为—椎弓崩裂―。直到75年后才有学者认识到尚有并无椎弓崩裂的假性滑脱(Junghams,1930)。后被Newman(1955)确认为系退变所致。在此基础上,Newman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对本病提出分类,即分为先天性小 关节发育不良性、椎弓崩裂性、急性创伤性、退 变性和病理性5类,以及诸相关问题。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