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随访观察、科普教育:对脊柱后凸小于50°的青少年需定期随访,包括X线
摄片,直到骨骼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应予以相关科学知识教育,使家长及患儿了解本病,注意预防畸形及配合治疗。
(2)功能锻炼:主要为单独的姿势训练,其对本病的矫正具有一定作用;姿势训练与支具治疗相结合可以使脊柱柔韧,矫正
腰椎过度前凸,增强脊柱的伸肌。对后凸小于75°者,此种措施具有肯定的效果。
(3)支具治疗: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前进行支具治疗亦可得到满意的疗效,即使对后凸已近80°者亦多有效。由于
胸椎型Scheuermann病患者顶椎大多位于胸6v8处,可选用具有三点支撑的Milkwaukee支具,因其具有动力性三点矫正功能,可以增加
胸椎的伸展幅度,使
腰椎前凸变浅(图1)。胸、
腰椎型Scheuermann病患者的顶椎大多在胸9或更低,可用改良的腋下胸-腰-骶矫正器。在支具治疗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进行姿势性伸展运动和腘绳肌的牵张运动。支具治疗至少应坚持至骨骼成熟后2年。在支具治疗的最后一年,仅需晚上配戴支具即可。虽然支具治疗后患者的畸形可得到明显矫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15%v30%的效果可能会丧失。
2.手术治疗
(1)后凸畸形矫正术的生物力学原则:即从生物力学角度提出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①延长脊柱前柱:以求恢复
胸椎的生理曲度与椎节高度。
②提供前柱支撑:与前者意义相同,且可同时使椎节恢复正常的稳定。
③缩短脊柱后柱:亦为恢复椎节正常形态的主要措施之一。
(2)病例选择与术式:仅有为数甚少的Scheuermann病患者需行手术治疗,主要是在青少年期采用支具治疗无法控制畸形发展的病例,包括那些超过80°的后凸畸形而骨骼尚未发育成熟者。对成人后凸超过75°以上造成持久功能 障碍性
疼痛,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和明确提出要求改变外形美观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Scheuermann病的手术治疗常包括后凸畸形的矫正和脊柱融 合术,后者需要通过器械行前后路脊椎融合术。
手术治疗后凸畸形的目的主要是稳定、平衡脊柱而不致引起神经损害。为此,矫正畸形、恢复椎节的长度是其重要目的。此外,尚应注意需手术的脊柱畸形段内是否合并有结构性脊柱侧凸,以及侧凸的部位。单纯后路器械内固定融合的成功率高,比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危险性要小,但其疗效欠佳,而前后路同时施术的疗效则较为理想。
①前路椎间盘切除和前纵韧带松解术:有利于脊柱前柱延长及前柱支撑。如果是在骨骼尚未成熟者前方施术,则可通过前方韧带松解术来促进椎骨的生长。对骨骼发育成熟者,可通过椎体间融合或支撑物(多选用植骨块)植入。而缩短后柱则可通过后路沿畸形长度安装脊柱压缩器械。后路脊柱融合固定可以增加矫正的长期稳定性。
②单纯器械后路融合术:效果不满意,因为此种方式并不符合矫正术的生物力学原则,不仅矫正力度不够,且器械固定易失败,假
关节形成率亦高。其失败原因是由于此种沿张力侧的后柱融合固定使前柱不能分担负荷,以致易造成融合部位弯曲、器械固定失败和假
关节形成,因此目前已较少选用。
③复合手术:对伴有侧凸者,术式则较复杂,应全面设计后方可施术。
(3)术前检查和准备:
①术前X线
摄片检查:所有患者均应摄站立后前位片、侧位片以及以后凸顶椎为中心的仰卧过伸侧位X线片(照片时后背垫一长枕)。如果有侧凸存在,还应摄仰卧前后位片。这些
摄片有助于决定椎节前、后融合的节段。对进展迅速的后凸畸形,或非典型
疼痛,特别是夜间痛,应常规行
MRI检查,以排除椎管内病变。对有下
腰痛的患者,需注意斜位片有无
腰椎滑脱。并酌情行
MRI检查以排除退行性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疾患。
②全面的物理和
神经系统检查:对所有拟手术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耉年患者应由内科医生或专门的肺科医生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价,术中应密切监测他们的全身状态及生命体征。
③备血:在前后路联合手术前,通常准备适量的自体血及其他血源,而后路手术所需的备血量则相对为少。
④抗生素的应用:在术前30min开始使用,一般用48h,
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先锋霉素或
万古霉素。
(4)手术方式:大多数外科医生主张同时行前后路手术,这样对纠正畸形角度效果更好,且住院时间缩短。而另外一些医生则从安全角度考虑而倾向于分期手术,两期间隔7v10天,这期间让患者活动,以改善肺功能。
(5)术中监护:前、后路手术中都应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脊髓功能。SEF监测应视为常规。前路手术时,MEP刺激电极亦可置于融合水平近端的两个相邻棘突。这些技术比经皮下方法监测更可靠,MEP的记录电极总是置于腘窝。后路手术结束之前应行
唤醒试验,并观察双下肢功能状态。
(6)其他准备:
①术中膝下充气袜:此技术有助于静脉回充。如此可明显减少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②中心静脉通路:用于监测静脉压,这样可用控制性低
血压麻醉来减少失血
③血液过滤回输系统:如血细胞回收器,也可常规使用。
④双腔或Univent
气管内插管:前路手术中使用此项技术可使手术侧肺萎陷而有利于暴露。
⑤使用呼吸机:所有行前路手术的患者术后均需使用1v2天,以确保术后肺部膨胀完全。
(7)常用的术式:
①前路松解及融合术:凡有前路融合术适应证者,均需先行前路手术。
A.体位:将患者置于左(或右)侧卧位,在骨隆突处用软枕充分垫好,并在支撑手臂及
胸廓之间放置腋垫以保护臂丛神经。有人主张取右侧卧位,因为腹主动脉横跨脊柱左侧,右侧位可避开大血管。但对同时合并侧凸者应从侧凸的凸面进行;除非背柱后凸严重而又需要前路支撑植骨者,在此情况下,从凹面进行支撑植骨较易。
B.切口:根据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最近头侧的
肋骨位置选择相应的切口。首先要切除融合部位最近段的
肋骨,其前端分离至肋软骨
关节,在后端分离距
肋骨横突
关节两指宽,把
肋骨切成段以用做椎间融合的移植骨。沿着
肋骨床切开胸膜。插入牵开器。然后,沿椎体正中纵向切开壁层胸膜,如果节段血管需结扎及分离,应尽可能从远离椎间孔的地方切断结扎,以免影响脊髓的血供,尤其是在胸5v9分水岭区域,后侧的血管不要解剖游离,椎间孔区域不能用电灼,以免破坏脊髓动脉交通支。切记应保存所有的节段性血管。若需要暴露至胸12以下,则应行胸腹联合切口。
C.显露施术椎节:首先应分离深层胸腹部组织,包括切除相应的
肋骨(通常是胸9v11),并沿
肋骨床进入胸腔,直视下,离
肋骨附着处2v3cm处横断膈肌,置入胸腔扩张器,同时需切断膈肌下部,小心保护内脏大神经、腰升静脉及交感神经干。
D.切除椎间盘:首先使椎间盘充分暴露,切除前部椎间盘,并在每节椎间盘之间置入撑开器,再彻底切除余下的椎间盘至后纵韧带,并切除椎体上、下终板。
E.植骨:先对每个间隙用
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充,再将
肋骨小碎片填入每个椎间隙或是另取长方形骨块植入椎节,完成椎体间融合术。
F.闭合切口:放置胸腔引流管及
肋骨合拢器,缝合胸膜及肋间肌,缝合各组肌层、
皮下组织及
皮肤。
②后路手术:
A.体位: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用软垫保护髂嵴中部及股外侧皮神经。
B.切口:取后正中切口,暴露棘突、椎板及两侧横突,切除棘突,并将其切碎用做植骨材料。根据需手术的部位与范围,确定显露的部位与范围。
C.后路器械置入的节段选择:主要根据术前站立后前位及侧位片确定后凸畸形器械置入及融合的范围。如果术前后前位X线片发现合并明显的结构性侧凸,则需超过后凸近或远端的范围。器械置入及融合范围取决于侧凸及仰卧弯曲位X线片。
内固定器械置入远端时,不但要包括测量的后凸远端终末椎,且要包括其下第一个前凸的椎体,此椎体刚好在后凸畸形下端第一个前凸畸形椎间盘下方(图2),如果融合节段达不到这一水平,则易发生融合节段以下出现后凸畸形。
决定要融合节段的另一方法是从腰5骶1椎间盘的后缘画一条垂直线,即侧位垂直骶骨线。大多数类型的后凸畸形,融合的远端应在侧位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