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感觉(sense)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感觉可分为两类
(1)一般感觉:包括:
①浅感觉:为
皮肤、黏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②深感觉:来自
肌肉、肌腱、骨膜和
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③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
(2)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2.感觉的解剖学基础简介 如下:
(1)躯体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图1)。
①
皮肤黏膜痛温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沿后根进入脊髓并上升2v3个节段?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②触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1/3?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区及顶叶。
(2)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
皮肤黏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觉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纤维终止于此)和感觉主核(触觉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区。
(3)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
深浅感觉传导路(图1)均由3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相连而成,后根神经节为?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纤维均交叉,丘脑外侧核为?级神经元。痛温觉?级神经元为脊髓后角细胞,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深浅感觉传导路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的解剖学基础。
(4)脊髓内感觉传导束排列顺序(图2):
后索内侧为薄束,是来自躯体下部(腰骶)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躯体上部(颈胸)纤维。脊髓丘脑束与之相反,外侧传导来自下部脊髓节段感觉,内侧传导来自上部脊髓节段感觉,对髓内与髓外病变有定位意义。
(5)感觉的节段性支配:皮节是一个脊髓后根(脊髓节段)支配的
皮肤区域。有31个皮节,与神经根节段数相同。图3示意颈、胸、腰、骶神经的节段性分布。胸部皮节的节段性最明显,体表标志如乳头水平为T
4,剑突水平为T
6,肋缘水平为T
8,平脐为T
10,腹股沟为T
12和L
1。每一皮节均由3个相邻的神经根重叠支配,因而,
脊髓损伤的上界应比感觉障碍平面高1个节段。
(6)神经根纤维在形成神经丛时经重新组合分配,分别进入不同的
周围神经,即组成一条
周围神经的纤维来自不同的神经根,因此,
周围神经的体表分布完全不同于神经根的节段性感觉分布。显然,一条
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感觉障碍与脊髓神经根损害引起的完全不同(图4、图5)。
(7)三叉神经周围性及核性支配:周围性支配指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核性支配由于接受痛温觉纤维的脊束核接受传入纤维的部位不同,口周纤维止于核上部,耳周纤维止于核下部,脊束核部分损害可产生面部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 (图6)。
3.感觉障碍分类 根据病
变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两类:
(1)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
疼痛等(质变)。
①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较强的
疼痛感。
②感觉倒错(paraesthesia):指非
疼痛性刺激引发
疼痛。
③感觉过度(hyperlpathia):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
疼痛(潜伏期),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后作用);见于丘脑和
周围神经损害。
④感觉异常(paresthesia):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
肿胀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
电击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
⑤刺激性症状的
疼痛特点分为:
A.局部性
疼痛(local pain):如神经炎所致局部神经痛。
B.放射性
疼痛(radiating pain):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
神经系统刺激性病变时,
疼痛由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支配区,如
肿瘤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
脊髓空洞症引起痛性麻木等。
C.扩散性
疼痛(spreading pain):
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分支,如手指远端挫伤可扩散至整个上肢
疼痛。
D.牵涉性
疼痛(referred pain):由于内脏与
皮肤传入纤维都汇聚到脊髓后角神经元,内脏病变
疼痛可扩散到相应体表节段,如
心绞痛引起左侧胸及上肢内侧痛,胆囊病变引起右肩痛。
(2)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破坏性病变引起感觉减退或缺失。
①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
②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