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症(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颅内外疾病所引起的以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上相当常见,并不局限于神经内、外科,同临床其他各科关系也十分密切。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脑疝而危及患者生命。治疗方面的影响因素多、难度大。
正常颅内压力的组成及调节
颅内压一般是以侧脑室内液体的压力为代表,在脑室和椎管通畅时,侧卧位腰穿的脑脊液压力与此压力基本相等,因此临床上常以此压力表示颅内压。正常成人颅内压为60~180mmH2O,女性稍低。儿童为40~100mmH2O。颅腔是基本密闭的骨性容器,其内有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在正常时,颅腔容积较这三种内容物的总体积要大8%~15%。在一定程度内,三种内容物可以互为置换,当其中一种成分体积增加时,另两种内容物则代偿性减少,以保持颅内容积恒定。如轻度脑水肿所致的脑实质体积增大,则可由脑脊液和血液的相应减少来适应,故可不发生颅内压增高。由于脑实质的体积变动很小,脑血容量在一定范围内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于是,颅内压实际上主要靠脑脊液量的变化来调节。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只占颅腔总体积的10%,因而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充其量也只有10%左右。颅内压主要由两种压力因素维持,即液体静力压和颅内动脉压。脑脊液的压力,其大小同液位高度有关,因此,测压时坐位的压力高于卧位,坐位时腰池的压力比枕小脑延髓池高,而枕小脑延髓池的压力又高于脑室的压力。颅内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有密切关系,故高血压(颅内平均动脉压高)患者的颅内压相应较高,休克、低血压时则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