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颧骨、颧弓骨折后骨折段移位和面部畸形不明显,无张口受限或复视等功能障碍者,一般可不作手术治疗。反之,如有明显的移位、畸形及功能障碍者,则应在明确诊断后及时手术,或在局部肿胀基本消退后早日进行。如延误治疗,一般在伤后2周左右,即已发生纤维性愈合;如延时更长,则将发生错位骨性愈合,手术复位更为困难,造成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也难以完全纠正。颧骨、颧弓同时骨折时,应先使颧骨复位固定后再将颧弓复位或固定。
1.颧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颧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可归纳为盲探复位和开放复位、固定两类。盲探复位早年应用较多,但因为复位不全或复位后又脱位,部分病例仍有骨连接不良、复视、张口障碍和面部畸形。因此,对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型颧骨骨折,应采用开放复位和明视下直接固定。
(1)复位方法:
①口内途径盲探复位法:在上颌磨牙前庭沟处作1.5cm长的水平切口,插入扁平骨膜分离器,自上颌结节外侧伸向颧骨后面,将移位的颧骨向前、向上用力撬起;另一手放在面部,触摸眶缘和颧突(图5)。
此法切口隐蔽,面部不留手术瘢痕,复位手术可不受面部肿胀的影响,操作比较简便,但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将口腔细菌带入深部组织,引起
感染。
②局部
皮肤切口单齿骨钩复位法:在颧突下缘作0.5cm长
皮肤小切口,经此切口将单齿骨钩自颧骨下缘绕到它的内侧面,向前、向上提拉,直至复位;另一手置于眶下缘引导,并保护眼球(图6)。
此法简单,面部虽有切口,但损伤小,瘢痕不明显。但颧骨体嵌顿移位者难以复位,复位后也不能固定。
③颞部途径复位法:在颞部发际内作2cm切口,切开
皮肤、
皮下组织及颞浅筋膜后,用一宽厚骨膜剥离器在颞筋膜与颞肌之间插入,直抵颧骨深面,然后在颞部
皮肤上垫一纱布卷作为支点,向前向上用力抬起移位的颧骨;另一手在颧面部触摸,引导复位,并防止矫正过度(图7)。
④经上颌窦复位法:适用于颧骨骨折伴有上颌骨和眶底损伤的病例。自尖牙凹前庭沟处切开黏膜,凿开上颌窦前壁,进入上颌窦,吸去窦内血块,检查窦壁骨折情况。如有眶内容物疝入上颌窦内,应首先予以复位,然后用钝头器械自窦内将移位的颧骨、眶下缘及眶底向外上方推顶;另一手在面部触摸,以协助骨折片复位。最后向上颌窦内填塞
碘仿纱条,以维持骨折片复位后的正确位置,
碘仿纱条末端经下鼻道开窗处,由鼻腔引出(图8)。2周后逐渐抽除
碘仿纱条。
⑤局部小切口开放复位法:在骨折线附近作小切口,显露骨折断端,在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器等器械撬起塌陷、移位的颧骨,将骨断端恢复到正常位置,然后在两骨断端相应部位钻孔,分别穿过不锈钢丝,结扎固定;也可用小型钢板,用螺丝钉旋入固定。局部切开复位的切口(图9)。
A.眉外侧切口:自眉稍外侧向下作长约1.5cm切口,分层切开至骨面,自骨膜下向眶外壁及颞凹作适当分离,以显露颞额缝处的骨断端,伸入剥离器至颧骨后,撬动颧骨复位(图10)。
B.眶外侧缘切口:自额骨颧突沿眶外侧绕向颧骨颞突作2.5cm左右的弧形
皮肤切口,分层切开至骨面,可显露颧骨体部及其额突、颞突的骨折线。
C.睑缘下切口:在下睑缘下2v3mm切开
皮肤、
皮下组织、眼轮匝肌至眶隔,再向下分离达眶下缘,显露眶下缘的骨断端,并可进行眶底的检查(图11)。
D.口内前庭沟切口:自尖牙向后至磨牙区切开前庭沟黏骨膜,掀起黏骨膜瓣,可显露颧、上颌骨连接处骨折端,并进行复位和骨内固定(图12)。
颧骨复位途径的选择不仅要根据病人的伤情、骨折的类型、移位的程度和合并伤的情况,还取决于病人的性别、年龄、心理状态和个人要求等因素。从以往的治疗效果分析,对有3条骨折线伴有移位的病例,主要应采取开放复位,以便在直视下观察骨折段移位情况,并争取获得准确的解剖复位,对有转位或嵌顿性骨折,如仅通过一个小切口进行复位,由于对骨折段复位的杠杆力不足,复位不理想,而往往需要通过2v3个切口,才能使颧骨完全复位。如用眉弓外侧和眶缘下切口、眶外侧和睑缘下切口、眉弓外侧或眶外侧和口内前庭沟切口进行复位,效果较好。如病人拒绝在面部作切口,则选用颞部途径或颧突下单齿骨钩闭合复位和口内前庭沟开放复位,必要时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以充分显露各骨折部位。
(2)固定方法:颧骨骨折复位后大多不稳定。特别是向内、下、后移位的颧骨、内转位的颧骨以及多发性复合骨折,复位后如不固定常可发生再移位,甚至移位更严重。Karlan追踪经手术复位固定的病例,仍有高达40%的病例重新移位,导致错位愈合,术后出现颧面部塌陷、变平,面部不对称等。结合新鲜尸体的模拟试验,他认为:颧骨骨折移位后常表现为三线脱节,颧额缝、颧颌缝和颧颞缝的分离,必须进行至少两个点的固定。在眶外缘和眶下缘的固定,可对抗咬肌牵拉颧骨向下后的移位。但仅有这两点的固定,颧骨还有可能内旋。因此,三点固定才能获得稳定的固位。现介绍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颧骨颧弓骨折固位方法。
①骨间钢丝结扎: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可作2点或3点结扎固定。颧额缝和眶下缘2点固定,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如再增加颧颞缝或口内颧牙槽嵴3处钢丝结扎,对复杂颧骨折也能达到满意效果。骨间钢丝结扎固定:是传统的最常用骨内固定方法。适应证及固定部位同微型夹板。因钢丝固定不如夹板固定那样可靠,常在术后有一定松动,使骨断端之间间隙增大,出现微移位和相对运动,骨愈合较钢板固定差。现已逐渐被微型夹板内固定所取代(图13)。
②上颌窦内支撑固定:主要用于伴有上颌窦壁或眶底损伤的病例,作为骨内钢丝固定的辅助治疗。除用
碘仿纱条填塞外,也可用特制的导管球,置入上颌窦内,注入液体充满球囊,以支撑窦壁。
③钢丝悬吊固定:对骨折复位后又下陷的骨折,可在下眼睑下或经口内切口直接暴露眶下缘或颧骨下缘,钻孔穿入不锈钢丝,并经颧部
皮肤穿出,用橡皮筋固定在头部
石膏帽支架或其他特制装置的支架上。向外上方牵引、复位后,去掉橡皮筋,改用钢丝直接悬吊。2v3周后,颧骨不再回缩后即可拆除(图14)。
④克氏针固定:克氏钢针骨内贯穿固定:对于粉碎性或不稳定型颧骨骨折,通过闭合性或开放性复位后,将钢针钻入颧骨体各骨折段和邻近正常骨骼,使颧骨固定在相邻的正常骨骼上。克氏针固定的位置和方向,可自颧额缝上方的额骨,沿眶外侧缘钻入颧骨体部;也可由颧骨穿过颧上颌缝,经上颌窦钻入前鼻嵴稍后的硬腭处取直径1/8v3/16时的钢针,用电钻或手摇钻将钢针经颧面部钻入颧骨体,呈斜形堆进,经上颌窦直达距前鼻嵴约2cm处的硬腭上。钢针距
皮肤面0.5cm切断,4v6周后,钳夹断端,拔出钢针。本法较其他内固定所需时间短、损伤小,固定可靠。术后一般不会发生骨折片的移位,但骨折块有可能沿钢针旋转移位。另外,钻入的方向及深度较难估计,容易穿入鼻腔或口腔,若此,应将钢针抽出,改道(图15)。
⑤口外钉自凝塑料夹板固定:可在颧骨和额骨上分别钻入螺丝长钉,使颧骨复位后,用自凝塑料将螺丝钉连接在一起,以额骨固定颧骨骨折段。
⑥钢丝牵引网眼护罩外固定:仅适用于单纯颧弓骨折,颧骨体坚实稳定者。从颞部切口插入骨膜剥离器,直达塌陷的颧弓深面,然后在颧弓上方作一小切口,插入
动脉瘤针,直到触及骨膜剥离器,再贴着它的表面向下旋转,绕过颧弓骨折段,从颧弓下
皮肤穿出。穿上双股26号不锈钢丝时,原路退回,从颧弓上方抽出钢丝。用颞部切口插入的骨膜剥离器撬起颧弓,使之复位后,在颧弓外面放一与颧弓弓形一致的金属或塑料网眼护罩,其周边垫以橡
皮管,以减轻坚硬边缘对面部的压迫;护罩的前、后缘必须放置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