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 (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
别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解释 收起


    1.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髓核的突出或脱出,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以及其相邻的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图14—
    3)。

    2.流行病学特点    本型发病率仅次于颈型颈椎病,临床上较为多见,除颈型颈椎病外,此型占50%~60%,多见于30~50岁者,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男性多于女性1倍,以体力劳动者多见。
    3.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髓核的突出或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骨关节炎,钩椎关节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3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
    引起各种临床症状的机制有
    三:
    一是各种致压物直接对脊神经根压迫、牵拉以及局部继发的反应性水肿等,此时表现为根性症状;
    二是通过根袖处硬膜囊壁上的窦椎神经末梢支而表现出颈部症状;
    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以致椎节局部的韧带、肌肉及关节囊等组织遭受牵连所产生的症状。由于本型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改变亦较复杂,因此,视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症状及临床体征各异。如果前根受压为主,则肌力改变(包括肌张力降低及肌萎缩等)较明显;以后根为主者,则感觉障碍症状较重,但在临床上两者多为并存。因此,感觉与运动障碍两者同时出现者居多,但由于感觉神经纤维较为敏感,因而感觉异常的症状会更早地表现出来。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1)根性痛:最为多见,多为单侧发病,亦可为双侧。临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痛,有时前胸后背部疼痛。颈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拉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此时,必须将其与干性痛(主要是桡神经干、尺神经干与正中神经干)和丛性痛(主要指颈丛、臀丛和腋丛)相区别。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2)颈部症状: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轻重不一,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于局部窦椎神经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显的颈部痛、椎旁肌肉压痛、颈部立正式体位及颈椎棘突或棘突问直接压痛或叩痛,尤以急性期为明显。如系单纯性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颈部症状较轻微,甚至可无特殊发现。
    2.查体要点
    (1)感觉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神经受损节段的定位等具有重要意义,应仔细检查。除按一般体检要求外,应注意定位与定性检查。手部及上肢的感觉障碍分布区与受损椎节定位有着直接关系,且较为准确,检查者可用针尖或棉签等在正常与异常感觉交界处来回划动,以使患者分辨出感觉正常、迟钝、过敏与消失等。对躯干及上下肢的感觉障碍除应准确判定其性质与分界线外,还应左右加以对比,以判断两侧根性受累平面是否一致以及程度上有无差异。
    (2)根性肌力障碍:以前根先受压者为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萎缩征,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所支配的肌组。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亦需与干性及丛性肌萎缩相区别,并应与脊髓病变所引起的肌力改变相区别,必要时可行肌电图或皮层诱发电位等检查以资鉴别。
    (3)腱反射改变:受压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呈现活跃,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标准 展开
15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6 诊断依据 展开
17 相关课件 展开
18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