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 ( patent ductus arefiosus )
解释 收起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降主动脉峡部与左肺动脉根部之间的正常结构,经此通道胎儿血液由肺动脉流入主动脉。由于出生后肺动脉阻力下降,前列腺素E1及E2显著减少和血液氧分压增高,约85%正常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内动脉导管闭合,成为动脉韧带,愈期不闭合者郎成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根据未闭动脉导管的粗细、长短和形态,分为管型、漏斗型和窗型三种常见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解剖学基础】
    动脉导管组织结构与动脉不同,中层缺乏弹力纤维,主要为排列紊乱、呈螺旋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内膜增厚并有许多黏液样结构,其收缩时有利于闭合管腔。婴儿出生后,肺血管阻力下降,动脉血氧含量增加,以及缓激肽组织等物质的产生,均促使动脉导管闭合。上述因素如果发生改变,可影响动脉导管的闭合。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efiosus)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5%。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大约15小时即发生功能性关闭,80%在生后3个月解剖性关闭。到1岁,在解剖学上应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辅助检查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