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症,可侵害心脏瓣膜、心内移植物及相邻大血管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或真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内膜的炎症。根据病程、临床表现常将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但两者有相当大的重叠性。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是化脓性细菌随血流侵入心内膜造成感染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白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引起者较为少见。这些病原体大都具有强烈的毒性,故病情急而短,若不及时治疗,多在8周内死亡。
1994年美国Duke大学将1981年感染性心内膜炎Beth Isreal诊断标准中重要诊断依据与经胸和经食管超声所见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标准(Duke标准)。Duke标准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敏感性达80%,特异性达99%。1998年包括Duke大学学者对原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无类似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