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或更年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40岁以下年轻妇女。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
手术-病理分期
子宫内膜癌手术一病理分期(FIGO,1988)FIGO分期
0期:原位癌(浸润前癌)。
Ⅰ期:肿瘤局限于宫体。
ⅠA: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ⅠB: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ⅠC: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Ⅱ期:肿瘤侵犯宫颈但无宫体外蔓延。
ⅡA:仅宫颈内膜腺体受累。
ⅡB:宫颈间质浸润。
Ⅲ期:局部和(或)区域的扩散(如IIIA、IIIB及IIIC中详述)。
ⅢA:肿瘤侵犯浆膜层和(或)附件(直接蔓延或转移),和(或)腹水或腹腔洗液有癌细胞。
ⅢB:阴道浸润(直接蔓延或转移)。
ⅢC: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ⅣA: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黏膜。
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淋巴结转移,不包括阴道、盆腔)。
子宫内膜癌( carcinoma of end etrium或endometrial cancer) 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腺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 。
在过去的20~30年里,子宫内膜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经济生活的改善与发展,人的寿命延长,更多的妇女到达了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年龄;
②更多的医疗保健、医疗检查以及妇女对异常情况( 如绝经后出血) 的保健意识和警觉,使患者被发现和确认;
③内外环境因素,最突出的是外源性雌激素的应用。
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即所谓子宫内膜癌患者常有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联征”。
( 2 )未孕和不孕。
( 3 )晚绝经。
( 4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持续刺激。
( 5 )外源性雌激素。
( 6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 7 )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诊断思路
( 一)早期诊断( 图4-1)
由于内膜病理检查简便、准确,内膜癌的诊断一般困难不大。为了尽早做出诊断,遇到下述情况即应考虑做内膜检查。
( 1 )绝经后出血或出现血性白带,在排除宫颈癌和阴道炎后,应高度怀疑内膜癌而立即刮宫。
( 2 )年过40岁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虽经激素治疗仍不能止血,或一度止血又复发者。
( 3 )年龄较轻,但有长期子宫出血及不育史者,应警惕内膜增生已有癌变倾向。
( 4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一度好转或治愈,以后又出血者。
( 5 )阴道持续性排液者。
分期
( 一)临床分期
1971 年由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颁布的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是临床分期,分期的依据是根据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来订的,尤其是分段诊刮,见表4—1目前这个分期体系已经很少应用。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手术的病例,仍然适用。
( 二)手术一病理分期
FIGO的癌症委员会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见表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