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
别名: 子宫平滑肌瘤
解释 收起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宫体部肌瘤多见,少数为宫颈肌瘤。
    子宫肌瘤除常见普通型子宫肌瘤,还有特殊类型子宫肌瘤:富细胞型平滑肌瘤、高分裂象平滑肌瘤、奇异型平滑肌瘤、血管型平滑肌瘤、上皮样平滑肌瘤、静脉内平滑肌瘤、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及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故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发生率为 20%~30% ,其中30%~50% 发生于育龄女性,20岁以下少见。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是在妇科检查,或手术时被偶然发现。发生原因不明,由 于:
   
    ①肌瘤绝大多数见于青春期后而在绝经后逐渐萎缩。
   
    ②肌瘤常因妊娠或应用雌激素而增大。
   
    ③常并发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④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
   
    ⑤肌瘤细胞与雌二醇的结合力较正常肌细胞高20%,故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的生长与雌激素关系密切。细胞遗传学已证实子宫肌瘤具有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分子生物学提示子宫肌瘤是由单克隆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不同克隆细胞形成。 
诊断思路
    ( 一)病史要点 
    1 .月经改变 月经改变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 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周期缩短或经 期延长等,亦可有不规则出血。黏膜下肌瘤可因黏膜面积增加及表面发生坏死和感染,而导致出血,肌壁间肌瘤较大时,使官腔变大,内膜面积增大,子宫收缩不良,或合并子宫内膜 增生过长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而浆膜下肌瘤及小的肌壁间肌 瘤常无明显症状。由于肌瘤的影响,患者的绝经年龄往往延续至50岁以后。  
    2 .阴道分泌物增多 常见于较大的肌壁间肌瘤,由于子宫腔增大,腺体分泌增加而致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伴感染时白带量亦多,有时可呈血性。  
    3 .压迫症状 肌瘤增大可压迫附近器官而产生各种症状。如子宫前壁肌瘤或宫颈肌瘤,可压迫膀胱,发生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等;压迫输尿管时可导致肾盂积水,子宫后壁肌瘤可挤压直肠,引起大便困难 
    4 .疼痛 一般无疼痛症状。但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或带蒂肌瘤发生扭转及黏膜下肌瘤刺激子宫发生痉挛性收缩时,可引起急性腹痛。盆腔神经受压也可引起疼痛,当肌瘤阻塞 宫颈管,妨碍经血外流,可引起痛经。  
    5 .不孕 25% ~35% 的子宫肌瘤患者可因肌瘤阻碍受精卵着床,或肌瘤妨碍精子进入输卵管而引起不孕。  
    6 .贫血 如肌瘤引起长期月经量多可导致继发性贫血,严重时则表现为全身乏力,脸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致贫血性心脏病。  
    7 .肌瘤良性变 当肌瘤的血液供给发生障碍时,由于营养缺乏,肌瘤可发生各种继发变性,变性多从肌瘤中央开始。
   
    ①玻璃样变:肌瘤缺乏血液供应时,在瘤组织内出现玻璃状半透明的蛋白物质;
   
    ②囊性变:透明变性继续发展,逐渐液化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空腔, 甚至融合成一个大囊腔。囊性变的肌瘤甚软,似妊娠子宫;
   
    ③脂肪变性:多在坏死或透明变性后发生,并常是钙化的前驱,此种变性少见,且无特殊临床表现;
   
    ④钙化:往往发生于透明 变性、坏死之后,由于肌瘤的血液循环障碍,钙盐被其组织成分以及其他变性物质所吸收沉 积,形成“ 营养不良性钙化”;
   
    ⑤红色变性:又叫渐进性坏死,是一种特殊型肌瘤坏死。坏死区域的血红蛋白自血管壁渗到瘤组织内而产生红色,故有红色变性之称。主要发生于较大、单一的壁间肌瘤,多发生在妊娠期或产褥期。患者高烧、剧烈腹痛并伴有呕吐及腹膜刺激症状等全身不适。  
    8 .肌瘤恶变 发生率为0.5%,恶变为肉瘤,恶性度极高,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 二)体格检查要点 
    肌瘤小于3个月妊娠子宫大者,一般不易经腹触及。能触及者一般在下腹中部,质硬,多不平整。肌瘤居子宫前壁或后壁者则前壁或后壁较突出,多发性肌瘤则可在子宫上触及 多个光滑,硬球形块物;子宫明显一致增大,且较硬,可能为藏于宫腔内或颈管内的黏膜下肌瘤,如宫颈口松弛,伸人手指往往可触及光滑球形的瘤体,有的则已露于宫颈口,甚或突入阴道内。肌瘤的生长部位也可影响子宫体和宫颈的位置。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辅助检查 展开
3 诊断要点 展开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5 病程和预后 展开
6 最新进展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11 相关药品 展开
12 相关检查 展开
14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