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本病征由1906年R·Waterhouse与1918年C·Friderichsen先后对
肾上腺出血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得名。
1.传染源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其中带菌者和仅有上呼吸道炎的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开始至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一般传染源病人远不如带菌者重要,因流行期间人群鼻咽部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带菌人数为患者10v20倍。流行期间所带菌群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所带菌群以B、C群为主,带菌率低而稳定。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
感染。因病原体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所以通过小儿玩具、日用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睡、喂奶、接吻等密切接触,在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人群 人对流脑的易感性与人体内抗体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及出生2v3个月的小婴儿,由于来自母体的抗体,不易患病。6个月v2岁婴幼儿由于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20岁时抗体达成人水平。在大城市中发病分散,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中等城市以2v4岁发病率最高,小城市则以5v9岁发病率最高。在偏僻山区,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低,一旦有传染源进入,15岁以上发病者占总患病人数1/2以上。病后可获持久免疫,故再次发病机会很少。
4.流行特征
(1)季节性: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开始上升,2v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月份偶有发病,但终年有病例发生。
(2)周期性:流脑发病大约3v5年1次小流行,7v10年1次大流行的周期性。这是由于间隔一定时期后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增多所致。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4次流行高峰,从北方向南方扩散,1984年开始的第4次流行,因广泛接种流脑疫苗而及时控制。由于实行
预防接种,这种周期性已被打破,但因菌型的改变,仍可有流行的发生及散在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