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
感染,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皮疹、
关节痛、肝
脾大、
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绝大多数呈急性病程,病情重,预后差。如今更进一步认为
败血症是致病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后激活并释放
炎症介子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这一过程,在临床上可导致全身多脏器的功能紊乱和衰竭。即不仅看到了致病菌在机体内的存在状态,也重视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及结果。现已知
炎症介子有补体成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肿瘤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s)、干扰素(IF-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巨噬细胞前
炎症细胞因子(MPIC)、蛋白酶、凝血恶烷和氧自由基等。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血流感染。病原菌通常指细菌,也可为真菌、分枝杆菌等,病程中常有炎症介质激活与释放,引起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可致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明显毒性症状。
败血症(septicemia)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toxemia)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菌首先侵入人体皮肤或黏膜并引起局部炎症称为原发局部感染。少量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败血症病程中炎症介质激活与释放,引起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pyemia)。对伴有动脉低血压和因灌流减少(感染性休克)引起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severe sepsis)。严重败血症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
病原学
(一)革兰阳性球菌
主要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度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也不少见,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及老年人发生败血症,B组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婴幼儿败血症。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所致败血症的报道逐年增高。
(二)革兰阴性杆菌
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等。近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MDR-Pa)、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溶血/鲍曼不动杆菌等所致败血症有增多趋势,也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败血症病例报道。
(三)厌氧菌
占败血症病原的5%~7%,主要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其次为消化链球菌及产气荚膜杆菌等。
(四)真菌
白色念珠菌占绝大多数,热带念珠菌、毛霉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肝、肾等器官移植后及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曲霉菌(Aspergillus)败血症。
(五)其他细菌
一些致病力低的条件致病菌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聚团肠杆菌及腐生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均有报道。在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时,偶可发生分枝杆菌败血症。
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3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败血症致病菌种类因不同年龄、性别、感染病灶、原发疾病及免疫功能状态等有所差别。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toxemia)和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病原菌有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以及皮疹、关节痛,部分出现迁徙性病灶、感染性休克、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概述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而引起毒血症状的全身性感染,是细菌感染最严重的临床类型。病程中常有炎症介质的激活与释放,临床表现为明显的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以及迁徙性病灶等,常合并或继发脏器功能衰竭。近年来,与全身系统感染密切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易发生混淆,在这里逐一列出,见表33-1。
根据病原菌的不同,败血症可以进一步分为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肠球菌败血症、链球菌败血症、真菌性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等;对于数种以上细菌的败血症称之为复数菌败血症;根据病原菌的来源不同,又可分为继发性败血症(如葡萄球菌败血症)、内源性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以及自源性感染(如分枝杆菌败血症)等;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败血症,如新生儿败血症、老年人败血症、烧伤后败血症以及医院获得性败血症等。不同类型的败血症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方向,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有助于判断病原学和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诊断思路
(一) 病史要点
1.主要临床表现
败血症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症状和体征组合而成。除外伤、手术或疖肿挤压所致外,均无明确的潜伏期。
(1)毒血症症状:多起病急骤,畏寒、寒战、高热,热型多为弛张热或间歇型,双峰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患者可体温不升;伴有全身不适、头痛、肌肉关节酸痛、食纳减退、脉搏和呼吸加速等;严重者可有严重毒血症状,如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肠麻痹及DIC、感染性休克等。
(2)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不同病原菌皮疹形态有所不同,例如,金葡菌败血症可有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脓疱疹等;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可见坏死性皮疹。
(3)关节症状: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和产碱杆菌败血症,表现为大关节的红、肿、热、痛及关节受限,少数关节腔积液、积脓。
(4)肝脾肿大:轻度肿大,出现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的时候,肿大明显并伴有压痛。
(5)迁徙性病灶的出现:是由于细菌栓子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而致。如肺脓肿、皮下脓肿、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常见于化脓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
(6)感染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可同时伴有DIC。
(7)原发感染病灶的表现。
2.几见中常见及特殊类型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1)金葡菌败血症:社区获得性者多为青壮年健康人群,由疖、痈或伤口感染继发;医院内感染多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从口腔和呼吸道侵入。临床表现多典型,急性起病,伴多形性皮疹和关节症状,并多见迁徙性损害。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
(2)葡菌败血症:近年随着医学发展而增加,与体内留置人工装置有关,如静脉导管、人工关节、人工瓣膜及起搏器等,也见于慢性或恶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血培养确诊。
(3)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多数为医院内感染,伴有影响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的疾患,多经胆道、泌尿生殖道或肠道侵入,也可经呼吸道入侵。多有发热,部分病人体温不升、双峰热、相对缓脉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升高。多数早期即发生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DIC等。
(4)肠球菌败血症:常见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多见于院内感染。全身炎症反应不明显,以持续或反复发热为主,易合并心内膜炎。
(5)厌氧菌败血症:主要为脆弱类杆菌,常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特点为:感染部位常有气体形成,病变组织分泌物脏而臭;易引起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可发生严重溶血性贫血、黄疸和肾功能衰竭;易有迁徙性病灶发生等。
(6)真菌败血症:近年发生率显著增高,几乎均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有明确的医源性诱因。以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多见,其次为曲霉菌和毛霉菌。一般病情进展缓慢,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
(7)L型细菌败血症:本型败血症患者多伴有一定的基础病,但中毒症状轻,热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多见,病程较长,个别病程达一年半。病程中曾用过多种抗菌药物,特别是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胸片可见肺问质性改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血沉一般增快。血或骨髓普通培养呈阴性,而L型菌培养呈阳性。
(8)复数菌败血症:系指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可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与厌氧菌,球菌或杆菌与真菌等,多为条件致病菌的相互组合。此类败血症约占败血症的15%,临床表现较单数菌败血症凶险,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
(二)查体要点
没有特异性的体征。院外感染者可见皮肤疖、痈或伤El,院内感染者可伴有两肺哕音或右上腹压痛等。部分患者可见皮疹,以瘀点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也可见脓疱疹、猩红热样皮疹及坏死性皮疹等。多数患者伴肝脾的肿大,部分出现肝脓肿者伴肝区压痛,甚至出现皮肤巩膜的黄染。个别患者合并心内膜炎,可闻及心脏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