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以持久而明显的心境低落为主,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有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若出现躁狂发作,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常与应激事件有关,急性发作者大多数可明显或完全缓解。预后一般较好,不留人格缺陷,但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本病女性高于男性,男:女为1:2。
1.主要症状 (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抑郁悲观,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常产生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夕轻的节律特点。 (2)抑郁性抑郁心境相协调的罪恶妄想、无价值妄想,或谴责性的抑郁心境不和谐的抑郁症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人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4.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主要依据病史和精神检查,必要时应作人格、智能等心理测验、脑CT或磁共振、脑电图或脑地形图等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1.临床上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主要表现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病程至少已持续2周;伴有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2.部分病例可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食欲降低、体重下降、抑郁心境外,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烦躁情绪,也可表现为易激惹和敌意。精神运动性迟缓和躯体不适主诉较年轻患者更为明显。 7.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激发试验和睡眠脑电图检查等,有时也有助于诊断。
1.抗抑郁药物治疗倡导全程治疗,应保证足量、足疗程,包括急性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急性期治疗6~8周、巩固期治疗4—6个月,维持治疗时间因人而异,第一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6~12个月,第二次发作3~5年,第三次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 (1)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目前在抗抑郁药物:主要有性功能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宜逐渐增量,常用剂量150---,300mg/d,分2~3次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血压、口干、恶心、呕吐、乏力,阴茎常勃起等。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也可采用抗抑郁药的患者。 3.抗抑郁药治疗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改善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和 生理适应功能,提高患者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度;纠正其不良抗抑郁药维持治疗,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促进康复,预防复发。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
行为治疗 | 心律失常 | 认知治疗 | 家庭治疗 | 高血压 | 闭经 | 抽搐 | 便秘 | 休克 | 闭经 | 头痛
| 脑脊液压力 |谷氨酰胺 |
| 产后抑郁 |搓手顿足 |单次发作抑郁症 |对生活丧失兴趣 |儿童恐怖障碍 |儿童行为孤僻 |反复发作抑郁症 |失眠 |更年期抑郁 |季节性情绪抑郁 |焦虑 |进食异常 |精神创伤 |精神运动性活动变坏 |精神障碍 |酒精依赖 |沮丧 |绝望感 |老人性格孤僻 |木僵 |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气郁体质 |情感依赖 |情绪低落 |入睡困难 |神经症性抑郁 |神志恍惚 |手的搓丸样动作 |退离休综合症 |思虑伤脾 |思维缓慢 |无能力感 |无用感 |无助感 |心境不良 |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 |心理伤害 |严重情绪障碍 |眼角长斑 |抑郁 |抑郁性木僵 |易倦感 |意志丧失性格 |忧郁 |愉快感缺乏 |燥狂相 |躁郁样 |自我残伤行为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