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Ellis 提出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进性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N) 为一组病情发展快,由蛋白尿、血尿迅速发展为无尿或少尿性急性肾衰竭、预后恶劣的肾小球肾炎。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囊内细胞增生、纤维蛋白沉积,故又称为新月体肾炎( crescentic glomerulone p hritis ) 。可呈急骤起病,但多数呈隐袭发病,较快发展至尿毒症。根据急进性肾炎的起病和进展过程,有人将之分为两类:急性起病型和缓起型,二者新月体病变相似,但前者系膜细胞增生重,问质病变弥漫、预后差,病人全身症状较重,如疲乏、无力、精神萎糜,可伴发热、腹痛、 皮疹,但以严重少尿、无尿,迅速发展为尿毒症为突出表现,快者数小时,一般 数周至数月,可有高血压及水肿。根据发病机制分为:
①
Ⅰ型又称为抗肾小球基膜型( 抗GBM型) :春秋季多发;男性青壮年多见;部分有肌痛、关节痛及发热等前驱流感症状;起病后贫血较重, 血尿、高血压常见,大量蛋白尿较少见,约占10%~20%;
②
Ⅱ型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较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病人有前驱感染性疾病;血液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约占40%,多继发于系统性疾病;
③
Ⅲ型又称为寡免疫复合物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病人乏力、体重下降、发热、肌痛等全身症状较重,血尿明显,约占40%。其中70%~80%为ANCA 阳性的系统性血管炎,多为P- AN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