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松毛虫性骨关节炎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陆续发现的一种具有季节性的地区性暴发流行性疾病,以侵犯皮肤、骨和关节为主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本病与接触松毛虫有关,故定名为松毛虫病。
2.流行病学特点从发病情况上看,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9个省区均有报道。1970年浙江金华某窑员工因用带有松毛虫的松树枝烧窑而发病,为我国最早报道的个案病例。1975年广东潮阳曾发病4010例,占总人口数的5.54‰。接触松毛虫人口的发病率为5.29℅~8.64℅。发病时间以夏秋为流行高峰期,10月份最多。患者年龄从8个月至84岁均有,其中20~50岁的青壮年患者为多见。男女的发病率无差异,主要视接触的人群组成情况而异。发病地多为近山区,主要是有松树林松毛虫的地区。多数病例是直接接触松毛虫,也可能是由于接触到受松毛虫污染的野草、衣物及水等而发病。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患者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48天。患者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或没有全身症状。发热,多在37.5~38.5℃之间,个别达39℃,此时有畏寒、头痛 头晕、全身无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于2~3天后渐消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移动,有压痛,于起病后10~20天时逐渐消退,局部皮肤无溃破。
身体暴露部分容易发病,这与直接接触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手、足、膝、踝等处,但也可发生于头、眼、耳、胸、脊椎旁、臀部及会阴处,少数患者可蔓延至全身。其中55%以上为骨关节型,危害大,若治疗不当,常易残留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病损。其发病部位多为四肢显露的小关节骨端,单关节发病常见,且不对称,仅30%的患者为多关节发病,或表现为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后,另一关节又发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有时疼痛严重难忍,可呈持续性刺痛;有时呈阵发性加剧,夜间影响睡眠。局部呈非凹陷性肿胀,关节远端肢体肿胀。表面皮肤潮红,温度升高,局部有甚敏感的压痛点。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本型患者常有全身症状及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大关节出现的症状一般较小关节重。病情常迁延数月或数年,约有1/5的病例有复发倾向,在后期可形成关节畸形强直,并伴有关节近侧肌肉萎缩,以致严重影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