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不明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目前认为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慢性、全身性、侵蚀性外周关节滑膜炎,主要侵犯滑膜组织,继而引起关节软骨、周围韧带及骨质的破坏,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随时间波动进行性发展,最终造成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滴度增高,病变可侵蚀关节外的其他器官与组织,如心、肺、肾、动脉、神经、眼等,引起相应的关节外表现,包括皮下结节、血管炎、心包炎、肺部结节和间质性纤维化、多发性神经炎等。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1)发病方式
1)急性发病型:系指患者发病急,自明确的首发关节症状之后几天到3个月内相继出现多关节炎,8%~15%的患者能明确指出发病的具体日期,并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此型中部分患者的发病与精神刺激、创伤、手术或分娩有关。
2)缓慢发病型:有60%~70%的患者呈隐匿性起病,起病时间从数周至数月,发病缓慢,从大致可记起的首发关节症状之后相继出现多关节炎,并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时间超过3个月或更长。
3)中间发病型:另有15%~20%患者的发病过程介于隐匿性和急性型之间,被称为中间型,起病时间在数日和数周之间。
(2)病变常呈对称性,常见的受累关节依次为手、腕、膝、肘、足、肩、髋,颈椎的寰枢关节、下颌关节亦可受累,因此,根据关节分布特点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3)约占55%~70%的患者可有持续数周至数月的隐匿发病,在出现关节症状之前有疲乏、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的主诉,后出现多关节疼痛、肿胀,在发病早期常难以诊断,尤其对早期出现单关节或少关节病变者,应提高警惕。
(4)晨僵:常出现在关节疼痛之前而成为关节炎最早的症状,持续时间常超过1h,可能与睡眠期间滑膜充血水肿有关,而活动后通过淋巴管和小静脉的回流而吸收。部分骨关节炎患者虽也有晨僵现象,但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30rain。晨僵是判断全身炎症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指标,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缓解,晨僵持续时间短,反之则长。晨僵和关节疼痛也可进一步发生在其他关节,但与风湿热不同,不会因其他关节的发展而使原发关节的症状消失。
2.查体要点
(1)疼痛:本病早期即有关节局部触痛及压痛,尤其是活动期,疼痛是最早出现、也是患者最敏感的体征。
(2)关节肿胀: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且表面温度略高于正常关节。
(3)畸形:典型的关节畸形是掌指关节的半脱位和手指尺侧偏斜,并由于近端指间关节过伸,使远端指问关节屈曲,呈“天鹅颈”样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严重者出现关节纤维化、融合或骨性强直。
(4)皮下结节:30%~40%的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此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可对皮下结节做病理检查而协助诊断。
(5)体温升高:急性期的某些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38℃以下的低热。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